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页
        1.2.2 研究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12-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14-27页
    2.1 文献综述第14-21页
        2.1.1 导师网络研究现状第14-17页
        2.1.2 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第17-20页
        2.1.3 文献综述小结第20-21页
    2.2 理论基础第21-26页
        2.2.1 社会资本理论第21-22页
        2.2.2 社会网络理论第22-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第27-34页
    3.1 概念界定第27-28页
        3.1.1 导师网络第27页
        3.1.2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第27-28页
        3.1.3 研究生创新能力第28页
    3.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28-32页
        3.2.1 导师网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第28-29页
        3.2.2 导师网络与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第29-30页
        3.2.3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第30-31页
        3.2.4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第31-32页
    3.3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路径图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4-49页
    4.1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变量测度第34-36页
        4.1.1 导师网络的测量第34-35页
        4.1.2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第35页
        4.1.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量第35-36页
    4.2 调查执行第36-37页
        4.2.1 问卷编制第36-37页
        4.2.2 问卷调查第37页
    4.3 分析方法和工具第37-43页
        4.3.1 描述统计与因子分析第37-38页
        4.3.2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第38-40页
        4.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40-43页
    4.4 预测试问卷分析第43-48页
        4.4.1 初测问卷样本描述性统计第43页
        4.4.2 信度检验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3-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第49-68页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9-50页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0-53页
        5.2.1 导师网络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0-51页
        5.2.2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1-52页
        5.2.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2-53页
    5.3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第53-54页
    5.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第54-67页
        5.4.1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第54-55页
        5.4.2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第55-58页
        5.4.3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第58-59页
        5.4.4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第59-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讨论与管理对策第68-74页
    6.1 结果讨论第68-70页
        6.1.1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第68页
        6.1.2 导师网络对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第68-69页
        6.1.3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第69-70页
        6.1.4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第70页
    6.2 管理对策第70-73页
        6.2.1 积极拓宽网络规模,优化导师网络结构第71页
        6.2.2 主动构建导师网络,有效占据中心位置第71-72页
        6.2.3 加强成员交流互动,培养优质网络关系第72页
        6.2.4 全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吸收能力第72-73页
    6.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不足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第82-8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PZ学院为例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慎独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