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慎独观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慎独”与慎独观的界说 | 第21-31页 |
2.1 “慎独”与慎独观 | 第21-24页 |
2.1.1 “慎独” | 第21-22页 |
2.1.2 慎独观 | 第22-23页 |
2.1.3 慎独观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 慎独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的慎独观念 | 第24-26页 |
2.2.2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慎独观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2.3.1 逻辑前提:德治与法治的差异互补 | 第27-28页 |
2.3.2 实践可能:德治与法治的作用互补 | 第28-29页 |
2.3.3 价值凸显:道德与生活的共生共存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慎独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3.1 大学生慎独观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1.1 表里不一,人格错位 | 第31-32页 |
3.1.2 是非模糊,自省缺失 | 第32页 |
3.1.3 信念动摇,自控削弱 | 第32-33页 |
3.2 大学生慎独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慎独道德机制的不完善 | 第33页 |
3.2.2 高校教育体系存在弊端 | 第33-34页 |
3.2.3 主体对个人修养的忽略 | 第34-35页 |
3.2.4 市场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 第35页 |
3.2.5 新媒体传播的负面影响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正确慎独观的目标建构 | 第37-42页 |
4.1 对内讼自省的认知 | 第37-38页 |
4.2 对自尊自重的坚守 | 第38页 |
4.3 对征服自我的信念 | 第38-39页 |
4.4 对防微杜渐的谨慎 | 第39-40页 |
4.5 对善始善终的坚持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培养大学生正确慎独观的对策探究 | 第42-51页 |
5.1 推进慎独的法治化进程 | 第42-43页 |
5.1.1 内容上体现慎独行为的道德要求 | 第42页 |
5.1.2 职能上保障慎独观念的社会秩序 | 第42-43页 |
5.2 规范慎独道德建设 | 第43-44页 |
5.2.1 强化社会公德建设 | 第43-44页 |
5.2.2 加强道德规范教化 | 第44页 |
5.2.3 引导个体慎独行为 | 第44页 |
5.3 改变大学生慎独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 | 第44-46页 |
5.3.1 转变学校慎独教育内容 | 第45页 |
5.3.2 创新学校慎独教育方法 | 第45-46页 |
5.3.3 健全学校慎独评价机制 | 第46页 |
5.4 培养行为主体的慎独能力 | 第46-49页 |
5.4.1 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慎独认知 | 第46-47页 |
5.4.2 通过情感陶冶,激发大学生的慎独情感 | 第47页 |
5.4.3 通过修养指导,磨砺大学生的慎独意志 | 第47-48页 |
5.4.4 通过说理引导,确立大学生的慎独信念 | 第48页 |
5.4.5 通过行为训练,强化大学生的慎独行为 | 第48-49页 |
5.5 营造和谐慎独环境 | 第49-50页 |
5.5.1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49-50页 |
5.5.2 开创和谐的网络交流环境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