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生态法律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缘由及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现状述评第12-16页
        1.2.1 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现状述评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主要思路及方法第16-18页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18-19页
        1.4.1 创新之处第18页
        1.4.2 存在不足第18-19页
第二章 生态法律关系的提出第19-41页
    2.1 “环境”、“生态”等相关概念辨析第19-20页
    2.2 传统环境法律关系存在不足之处第20-26页
        2.2.1 现有环境法律关系理论的不足第21-24页
            2.2.1.1 传统法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关系之不足第21-23页
            2.2.1.2 调整论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关系之不足第23-24页
        2.2.2 现有生态法律关系理论的不足第24-26页
            2.2.2.1 生态法律关系简述第24-25页
            2.2.2.2 生态法律关系理论的不足第25-26页
    2.3 传统环境法律关系不足的原因探析第26-29页
        2.3.1 源于环境概念的广义性第26-27页
        2.3.2 源于对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利益认识不清第27-28页
        2.3.3 源于对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不清第28-29页
    2.4 解决的途径:创设生态法律关系第29-39页
        2.4.1 创设生态法律关系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第29-33页
            2.4.1.1 厘清概念、准确表达生态利益关系的需要第29-30页
            2.4.1.2 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第30-31页
            2.4.1.3 实现生态法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需要第31-33页
        2.4.2 创设生态法律关系的可行性第33-39页
            2.4.2.1 生态整体主义为生态法律关系创设提供理论基础第33-35页
            2.4.2.2 生态法的提出为生态法律关系创设提供前提条件第35-36页
            2.4.2.3 生态利益理论成熟为生态法律关系创设提供客观条件第36-38页
            2.4.2.4 法律拟制为生态法律关系创设提供技术条件第38-39页
    2.5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生态法律关系的建构第41-66页
    3.1 理论基础——生态整体主义第41-44页
    3.2 生态法的界定——环境法从广义向狭义的回归第44-53页
        3.2.1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兴起第44-45页
        3.2.2 环境法研究现状及其困境第45-48页
            3.2.2.1 环境法的研究现状第45-47页
            3.2.2.2 广义环境法的困境第47-48页
        3.2.3 广义环境法困境的原因与转向第48-49页
        3.2.4 生态法的内涵第49-52页
        3.2.5 生态法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第52-53页
    3.3 生态法律关系的界定第53-64页
        3.3.1 法律关系的界定第54-58页
            3.3.1.1 纯粹法理论与法律关系有关基本观点简述第54-57页
            3.3.1.2 关于法律关系结构理论概述第57-58页
        3.3.2 生态法律关系的概念第58-59页
        3.3.3 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构成第59-60页
        3.3.4 生态法律关系的特征第60-61页
            3.3.4.1 生态法律关系的生态性第60-61页
            3.3.4.2 生态法律关系的整体性第61页
            3.3.4.3 生态法律关系的公共性第61页
            3.3.4.4 生态法律关系的科技性第61页
        3.3.5 生态法律关系与环境法律关系的异同第61-63页
            3.3.5.1 生态法律关系与环境法律关系的区别第61-62页
            3.3.5.2 生态法律关系与环境法律关系的联系第62-63页
        3.3.6 生态法律关系与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第63-64页
            3.3.6.1 生态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第63页
            3.3.6.2 生态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第63-64页
            3.3.6.3 生态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第64页
    3.4 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论第66-77页
    4.1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第66-68页
        4.1.1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概念第66页
        4.1.2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条件第66-67页
        4.1.3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与生态利益归属第67-68页
    4.2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的组织结构原理第68-73页
        4.2.1 民主主义第68-69页
        4.2.2 法治主义第69-72页
        4.2.3 生态主义第72-73页
    4.3 生态法律关系主体代表的类型及其利益结构第73-75页
        4.3.1 个人第73页
        4.3.2 组织体第73-74页
        4.3.3 关于“人以外的生态要素是否可以做主体”问题第74-75页
    4.4 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生态法律行为论——客体论第77-101页
    5.1 生态行为概论第77-78页
    5.2 生态行为法律表达可能之一——生态权主体法律行为分析第78-91页
        5.2.1 生态权主体法律行为的一般理论第79-80页
        5.2.2 生态权主体的意志构成第80-86页
        5.2.3 生态权主体行为的执行表达第86-91页
        5.2.4 个体与国家“二元制衡”机制是生态权主体行为表达方式第91页
    5.3 生态行为法律表达可能之二——生态义务主体行为分析第91-92页
    5.4 生态行为法律表达可能之三——其他法律规定的行为第92-93页
    5.5 生态法律行为界定第93-98页
        5.5.1 生态法律行为概念第93-95页
        5.5.2 生态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的异同第95-96页
        5.5.3 生态法律行为特征第96-98页
    5.6 小结第98-101页
第六章 生态法律关系形式论——内容论第101-121页
    6.1 生态法律关系形式(内容)论概述第101-103页
        6.1.1 关于法律关系的基本形式(内容)第101-102页
        6.1.2 生态法律关系形式(内容)论概述第102-103页
    6.2 生态利益冲突与法律规制第103-112页
        6.2.1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第104-109页
        6.2.2 横向冲突与纵向冲突第109-110页
        6.2.3 反向冲突以及事前冲突、事后冲突第110-112页
    6.3 生态利益冲突与法律保护第112-118页
        6.3.1 生态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规制第113-115页
        6.3.2 生态利益冲突的保护方式——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规制第115-118页
    6.4 小结第118-121页
结论第121-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法的正当性研究
下一篇: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