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基于底部优化设置的隧道围岩-支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页
    1.2 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隧道仰拱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第16-23页
        1.4.1 概率可靠度研究第16-19页
        1.4.2 非概率可靠度研究第19-21页
        1.4.3 隧道可靠度研究现状第21-23页
    1.5 隧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第23-26页
        1.5.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第23-24页
        1.5.2 风险评估应用现状第24-26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9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2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定量化GSI在估算岩体力学参数中的应用研究第29-39页
    2.1 Hoek-Brown强度准则第29-30页
    2.2 岩体力学参数估算方法第30-33页
    2.3 地质强度指标GSI量化方法第33-36页
        2.3.1 岩体完整程度第33-34页
        2.3.2 岩体风化程度第34-36页
    2.4 工程实例验证第36-37页
        2.4.1 工程概况第36页
        2.4.2 岩体参数估计第36-37页
        2.4.3 数值计算第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基于数值模拟下的Ⅲ级围岩三车道底部优化稳定性研究第39-69页
    3.1 基于FLAC~(3D)的隧道模型的建立第39-42页
        3.1.1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定第39页
        3.1.2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9-40页
        3.1.3 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3.1.4 本构模型和参数的选择第41-42页
        3.1.5 初始条件第42页
    3.2 开挖支护步骤及监测点的布置第42-45页
        3.2.1 主要开挖支护步骤第42-45页
        3.2.2 目标断面及主要监测点的布置第45页
    3.3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围岩参数的选取第45-46页
    3.4 Ⅲ_2级围岩三车道数值模拟分析第46-56页
        3.4.1 围岩位移分析第46-49页
        3.4.2 围岩应力分析第49-51页
        3.4.3 塑性区分析第51-53页
        3.4.4 二衬分析第53-56页
    3.5 不同埋深对Ⅲ2级围岩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56-61页
        3.5.1 竖向位移分析第57-58页
        3.5.2 应力分析第58-59页
        3.5.3 塑性区范围第59-61页
    3.6 Ⅳ1级围岩数值模拟分析第61-65页
        3.6.1 竖向位移分析第61页
        3.6.2 围岩应力分析第61-62页
        3.6.3 塑性区分析第62-63页
        3.6.4 二衬分析第63-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9页
第四章 基于现场监控量测的Ⅲ级围岩三车道底部优化稳定性研究第69-95页
    4.1 清家沟隧道工程概况第69-70页
        4.1.1 隧址区地貌、地形第69页
        4.1.2 地层岩性第69页
        4.1.3 水文地质第69页
        4.1.4 隧址区工程地质评价第69-70页
        4.1.5 隧道洞身稳定性分析评价第70页
        4.1.6 隧道围岩分级情况第70页
    4.2 现场监控量测概述第70-77页
        4.2.1 监控量测的目的及要求第71-72页
        4.2.2 监测仪器原理第72-73页
        4.2.3 现场监控量测内容第73-77页
    4.3 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第77-92页
        4.3.1 隧道现场监控测量仪器的安装第77页
        4.3.2 围岩收敛位移第77-81页
        4.3.3 拱顶下沉第81-83页
        4.3.4 初衬和围岩接触压力量测第83-88页
        4.3.5 二衬围岩压力量测第88-92页
    4.4 本章小结第92-95页
第五章 基于位移分析的公路山岭隧道衬砌结构可靠度分析第95-135页
    5.1 基于响应面法的位移函数的确定第95-107页
        5.1.1 Ⅲ级围岩位移响应函数的确定第95-101页
        5.1.2 Ⅳ级围岩位移响应函数的确定第101-104页
        5.1.3 Ⅴ级围岩位移响应函数的确定第104-107页
    5.2 随机变量统计规律第107-113页
    5.3 χ~2拟合优度检验第113-118页
        5.3.1 χ~2拟合优度检验基本原理第113-114页
        5.3.2 χ~2拟合优度检验步骤第114-115页
        5.3.3 Ⅲ级围岩GSI的χ~2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第115-116页
        5.3.4 Ⅳ级围岩GSI的χ~2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第116-118页
        5.3.5 Ⅴ级围岩GSI的χ~2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第118页
    5.4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的确定第118-126页
        5.4.1 极限位移的定义第118-119页
        5.4.2 确定极限位移的方法第119页
        5.4.3 极限位移的规范要求第119-120页
        5.4.4 极限位移模拟分析第120-123页
        5.4.5 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对比分析第123-126页
    5.5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方程的确定第126-129页
        5.5.1 Ⅲ级围岩初期支护极限平衡方程第128页
        5.5.2 Ⅳ级围岩初期支护极限平衡方程第128页
        5.5.3 Ⅴ级围岩初期支护极限平衡方程第128-129页
    5.6 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可靠性分析第129-131页
        5.6.1 基于最优化原理的蒙特卡罗法第129页
        5.6.2 Matlab实现蒙特卡洛法可靠度的计算第129-130页
        5.6.3 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分析第130-131页
    5.7 整座隧道的可靠度分析第131-132页
        5.7.1 衬砌断面的可靠度第131页
        5.7.2 整个隧道的可靠度计算第131-132页
    5.8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六章 隧道施工期初期支护可靠性评价第135-157页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第135-137页
        6.1.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内涵第135-136页
        6.1.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第136-137页
    6.2 层次分析法第137-147页
        6.2.1 层次分析的基本步骤第137-140页
        6.2.2 隧道大变形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40-147页
    6.3 数据包络分析第147-148页
        6.3.1 基于DEA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第147页
        6.3.2 DEA方法的工作步骤第147-148页
    6.4 基于极大(极小)风险曲面的风险评估方法第148-152页
        6.4.1 极大风险与极小风险的预测第148页
        6.4.2 考虑极大风险的情况第148-150页
        6.4.3 考虑极小风险的情况第150-151页
        6.4.4 基于最大风险面移动的排序方法第151-152页
    6.5 工程实例评价第152-156页
        6.5.1 工程概况第152页
        6.5.2 隧道大变形安全评价的初始数据第152-156页
    6.6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57-161页
    7.1 结论第157-159页
    7.2 创新点第159页
    7.3 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以p21Cip1/WAF1为靶点的小激活RNA抗肠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