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 第20-24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2.2 内涵特征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4-27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9-43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9-35页 |
2.1.1 要素禀赋理论 | 第29-30页 |
2.1.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30-33页 |
2.1.3 产业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2.1.4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5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35-42页 |
2.2.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规划相关研究 | 第36-37页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市场环境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2.2.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战略相关研究 | 第40页 |
2.2.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融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2.2.6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力资源相关研究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能力评价 | 第43-71页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3-52页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发展现状 | 第45-52页 |
3.2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 第52-69页 |
3.2.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52-56页 |
3.2.2 方法选择与运行结果 | 第56-65页 |
3.2.3 综合评价 | 第65-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第71-121页 |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动力模型构建 | 第71-78页 |
4.1.1 扎根理论与方法选择 | 第71-72页 |
4.1.2 文献编码与数据分析 | 第72-77页 |
4.1.3 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第77-78页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 第78-119页 |
4.2.1 假设提出 | 第78-80页 |
4.2.2 实证方法与变量设计 | 第80-85页 |
4.2.3 信效度实证检验 | 第85-109页 |
4.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实证研究 | 第121-135页 |
5.1 创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第121-130页 |
5.1.1 模型选择 | 第121-122页 |
5.1.2 实证方法与变量设计 | 第122-124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124-127页 |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27-130页 |
5.2 创新模式类型 | 第130-133页 |
5.2.1 政府支持型创新模式 | 第130-131页 |
5.2.2 技术引领型创新模式 | 第131-132页 |
5.2.3 市场推动型创新模式 | 第132页 |
5.2.4 企业驱动型创新模式 | 第132-13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点与创新模式评价研究 | 第135-177页 |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点 | 第135-159页 |
6.1.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特点 | 第135-140页 |
6.1.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特点 | 第140-142页 |
6.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特点 | 第142-144页 |
6.1.4 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特点 | 第144-146页 |
6.1.5 新能源产业创新特点 | 第146-149页 |
6.1.6 新材料产业创新特点 | 第149-156页 |
6.1.7 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特点 | 第156-159页 |
6.2 创新模式实证评价 | 第159-175页 |
6.2.1 评价方法 | 第160-162页 |
6.2.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162-163页 |
6.2.3 实证评价 | 第163-165页 |
6.2.4 结果分析 | 第165-1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7-18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77-179页 |
7.2 研究启示 | 第179-18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9页 |
附录 A | 第199-2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03-205页 |
致谢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