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20-28页 |
1.肠癌治疗现状 | 第20页 |
2.p21~(Cip1/WAF1)与肠癌 | 第20-22页 |
3.小激活RNA(saRNA)与RNA激活(RNAa) | 第22-24页 |
4.核酸递送系统-世界性难题 | 第24-26页 |
5.肠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6.本论文的课题设计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dsRNA-p21激活p21~(WAF1/Cip1)基因抗肠癌研究 | 第28-50页 |
1.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细胞、试剂、动物、材料与设备 | 第28-30页 |
3.实验方法 | 第30-39页 |
3.1.细胞复苏、培养和冻存 | 第30-31页 |
3.2.细胞转染 | 第31页 |
3.3.p21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 | 第31-35页 |
3.3.1.RT-PCR法测定细胞p21mRNA表达 | 第31-33页 |
3.3.2.Western-blotting法测定细胞P21蛋白表达 | 第33-35页 |
3.4.dsRNA-p21体外抗肠癌生物学效应考察 | 第35-38页 |
3.4.1.生长曲线 | 第35页 |
3.4.2.细胞周期 | 第35-36页 |
3.4.3.细胞凋亡 | 第36-37页 |
3.4.4.克隆形成 | 第37页 |
3.4.5.细胞迁移和侵袭 | 第37页 |
3.4.6.细胞衰老 | 第37-38页 |
3.5.dsRNA-p21动物体内抗肠癌生物效应研究 | 第38-39页 |
3.5.1.人肠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建立 | 第38页 |
3.5.2.动物分组 | 第38页 |
3.5.3.瘤内注射dsRNA-p21 | 第38页 |
3.5.4.体内抑瘤活性 | 第38-39页 |
4.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4.1.dsRNA-p21特异性上调肠癌细胞p21mRNA表达 | 第39-40页 |
4.2.dsRNA-p21特异性上调肠癌细胞P21蛋白表达 | 第40-41页 |
4.3.dsRNA-p21体外抗肠癌效应 | 第41-45页 |
4.3.1.dsRNA-p21抑制肠癌细胞增殖 | 第41页 |
4.3.2.dsRNA-p21诱导肠癌细胞产生周期阻滞 | 第41-42页 |
4.3.3.dsRNA-p21诱导肠癌细胞凋亡 | 第42-43页 |
4.3.4.dsRNA-p21抑制肠癌细胞克隆形成 | 第43-44页 |
4.3.5.dsRNA-p21抑制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 第44-45页 |
4.3.6.dsRNA-p21诱导肠癌细胞细胞衰老 | 第45页 |
4.4.dsRNA-p21体内抗肠癌效应 | 第45-48页 |
4.4.1.裸鼠成瘤率 | 第45页 |
4.4.2.dsRNA-p21显著抑制荷瘤鼠皮下瘤生长 | 第45-47页 |
4.4.3.dsRNA-p21显著上调荷瘤鼠体内瘤组织P21蛋白表达 | 第47-48页 |
4.4.4.dsRNA-p21显著诱导体荷瘤鼠体内肿瘤细胞凋亡 | 第48页 |
5.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dsRNA-p21给药系统研究 | 第50-86页 |
1.研究目的 | 第50页 |
2.仪器、材料与细胞 | 第50-51页 |
3.二硫键交联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嵌段多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8页 |
3.1.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1.1.二硫键交联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嵌段多聚物PEI-SS的制备 | 第51-52页 |
3.1.2.PEI-SS的表征 | 第52页 |
3.1.3.质子缓冲能力的测定 | 第52页 |
3.1.4.细胞毒性测定 | 第52-53页 |
3.2.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3.2.1.PEI-SS的表征 | 第53-55页 |
3.2.2.质子缓冲能力 | 第55-56页 |
3.2.3.细胞毒性 | 第56-58页 |
4.PEI-SS/dsRNA-p21复合颗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58-64页 |
4.1.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1.1.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58页 |
4.1.2.凝胶阻滞实验考察PEI-SS固缩dsRNA-p21的能力 | 第58页 |
4.1.3.复合颗粒还原态下释放dsRNA-p21的能力 | 第58页 |
4.1.4.复合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58页 |
4.1.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颗粒的外观形态 | 第58-59页 |
4.2.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2.1.不同分子量PEI及PEI-SS固缩dsRNA-p21的能力 | 第59-60页 |
4.2.2.复合颗粒还原态下释放dsRNA-p21的能力 | 第60-61页 |
4.2.3.PEI-SS对dsRNA-p21的酶切保护作用 | 第61-62页 |
4.2.4.粒径和zeta电位 | 第62-64页 |
4.2.5.两相复合颗粒处方确定 | 第64页 |
5.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64-79页 |
5.1.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5.1.1.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 | 第64页 |
5.1.2.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理化性质 | 第64-65页 |
5.1.3.细胞毒性考察 | 第65-66页 |
5.1.4.细胞摄取效率测定 | 第66页 |
5.1.5.肿瘤靶向性研究 | 第66-67页 |
5.1.6.FITC-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细胞内化机理 | 第67页 |
5.1.7.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胞内转运 | 第67-68页 |
5.2.结果和讨论 | 第68-79页 |
5.2.1.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理化性质研究 | 第68-72页 |
5.2.2.细胞毒性 | 第72-74页 |
5.2.3.FITC-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细胞摄取效率 | 第74-75页 |
5.2.4.FITC-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肿瘤靶向性 | 第75-77页 |
5.2.5.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细胞内化机理 | 第77-78页 |
5.2.6.FITC-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胞内转运 | 第78-79页 |
6.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的体外抗肠癌效应研究 | 第79-85页 |
6.1.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6.1.1.p21基因激活效应考察 | 第79页 |
6.1.2.HA/PEI-SS7/fitc-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抗肠癌生物效应检测 | 第79-80页 |
6.1.3.原位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分布考察 | 第80-81页 |
6.2.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6.2.1.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激活肠癌细胞p21基因表达 | 第81页 |
6.2.2.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体外抗肠癌效应 | 第81-84页 |
6.2.3.dsRNA-p21原位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第84-85页 |
7.结论 | 第85-86页 |
第四章、生物发光肠癌原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特性评价 | 第86-104页 |
1.实验目的 | 第86页 |
2.稳定表达红荧光蛋白的HCT-116p53(-/-)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评价 | 第86-99页 |
2.1.材料 | 第86-89页 |
2.1.1.细胞与菌株 | 第86页 |
2.1.2.慢病毒载体质粒 | 第86页 |
2.1.3.实验材料 | 第86-88页 |
2.1.4.实验仪器 | 第88-89页 |
2.2.实验方法 | 第89-93页 |
2.2.1.Luciferase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质粒的扩增、提取和鉴定 | 第89页 |
2.2.2.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构建 | 第89-91页 |
2.2.3.稳定表达红荧光素酶的HCT-116p53(-/-)-Luc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评价 | 第91-93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93-99页 |
2.3.1.Luciferase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的提取、扩增及鉴定 | 第93-96页 |
2.3.2.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肠癌细胞构建及生物学特性评价 | 第96-98页 |
2.3.3.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 第98-99页 |
3.稳定生物发光的肠癌原位移植瘤BALB/c裸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特性评价 | 第99-103页 |
3.1.材料 | 第99-100页 |
3.1.1.肿瘤细胞 | 第99页 |
3.1.2.实验动物 | 第99页 |
3.1.3.试剂 | 第99页 |
3.1.4.仪器及设备 | 第99-100页 |
3.2.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3.2.1.细胞处理 | 第100页 |
3.2.2.动物模型建立 | 第100页 |
3.2.3.动物模型评价 | 第100-101页 |
3.3.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1-103页 |
3.3.1.裸鼠细胞悬液注射成瘤情况 | 第101页 |
3.3.2.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生长情况 | 第101页 |
3.3.3.荷瘤裸鼠肿瘤转移情况 | 第101-102页 |
3.3.4.直肠种植瘤光镜观察 | 第102-103页 |
4.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体内抗肠癌研究 | 第104-113页 |
1.实验目的 | 第104页 |
2.试剂材料及仪器 | 第104-105页 |
3.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3.1.给药制剂的制备 | 第105页 |
3.2.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 第105-106页 |
3.3.体内抑瘤活性 | 第106-107页 |
3.3.1.追踪体内肿瘤细胞洗好绘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生长曲线 | 第106页 |
3.3.2.荷瘤鼠体重变化曲线 | 第106页 |
3.3.3.荷瘤鼠生存期 | 第106页 |
3.3.4.肿瘤组织生长及转移测定 | 第106页 |
3.3.5.HE染色光镜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106页 |
3.3.6.免疫组化检测瘤组织p21表达 | 第106页 |
3.3.7.RT-PCR法及Wester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p21mRNA及P21蛋白表达 | 第106-107页 |
3.4.安全性评估 | 第107页 |
4.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4.1.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体内抑瘤活性 | 第107-110页 |
4.1.1.不同治疗组裸鼠体重变化 | 第107-108页 |
4.1.2.不同治疗组裸鼠的生存率 | 第108-109页 |
4.1.4.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激活荷瘤鼠体内瘤组织p21基因表达 | 第109-110页 |
4.1.5.肿瘤周围组织及肝、肺转移情况 | 第110页 |
4.1.6.HE染色光镜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110页 |
4.2.dsRNA-p21超分子组装体原位给药安全性评估 | 第110-112页 |
5.结论 | 第112-113页 |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8页 |
全文总结 | 第118-120页 |
文献综述1 | 第120-130页 |
1.saRNA及其介导的RNAa的发现 | 第121-122页 |
2.saRNA及其介导的RNAa的特征 | 第122-124页 |
2.1.靶点特异性 | 第122-123页 |
2.2.细胞特异性 | 第123页 |
2.3.saRNA介导的RNAa的时效性 | 第123页 |
2.4.saRNA的序列特异性 | 第123-124页 |
3.saRNA及其介导的RNAa的作用机制 | 第124-126页 |
3.1.靶向非编码RNA转录产物 | 第124页 |
3.2.靶向DNA序列 | 第124页 |
3.3.saRNA与靶点结合引起启动子构象变化 | 第124-125页 |
3.4.靶基因染色质的组蛋白修饰 | 第125页 |
3.5.Ago蛋白的作用 | 第125-126页 |
4.saRNA的设计规则 | 第126页 |
5.RNAi与RNAa | 第126-127页 |
6.saRNA及其介导的RNAa在肿瘤中的研究 | 第127-129页 |
7.saRNA递送相关研究 | 第129-130页 |
文献综述2 | 第130-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2页 |
文章和奖励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