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伪狂犬病与伪狂犬病病毒 | 第11-13页 |
1.1.1 伪狂犬病 | 第11-12页 |
1.1.2 伪狂犬病病毒 | 第12-13页 |
1.2 伪狂犬病病毒致病机制 | 第13-16页 |
1.2.1 研究PRV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 | 第14-15页 |
1.2.2 PRV的神经致病力 | 第15-16页 |
1.3 活体成像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1 活体成像技术 | 第16页 |
1.3.2 荧光素酶及其底物 | 第16-17页 |
1.3.3 活体成像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表达NLuc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第19-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1 病毒、细胞与质粒 | 第1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4 转移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19-21页 |
2.1.5 转移载体与感染性基因组共转染Vero细胞 | 第21页 |
2.1.6 表达NLuc的重组病毒的纯化 | 第21-22页 |
2.1.7 重组病毒的蚀斑形成与荧光表达鉴定 | 第22页 |
2.1.8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 第22页 |
2.1.9 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22页 |
2.1.10 重组病毒的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 第22-23页 |
2.2 结果 | 第23-25页 |
2.2.0 重组病毒的构建 | 第23页 |
2.2.1 重组病毒的蚀斑形成和荧光表达 | 第23页 |
2.2.2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 第23-24页 |
2.2.3 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24页 |
2.2.4 重组病毒的荧光素酶活性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PRV在小鼠体内复制与扩散的可视化研究 | 第27-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病毒、细胞与实验动物 | 第27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1.4 重组病毒rPRVTJ-NLuc与亲本株PRVTJ在小鼠上的致病力比较 | 第27页 |
3.1.5 小鼠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 第27-28页 |
3.1.6 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组织中病毒基因组拷贝数 | 第28页 |
3.1.7 重组病毒rPRVTJ-NLuc接种小鼠后的活体成像监测 | 第28页 |
3.1.8 离体器官的成像 | 第28-29页 |
3.1.9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3.2 结果 | 第29-33页 |
3.2.1 小鼠接种病毒后的临床症状评分 | 第29页 |
3.2.2 小鼠接种病毒后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率 | 第29-30页 |
3.2.3 感染PRV的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30-31页 |
3.2.4 接种病毒后小鼠各组织中病毒的分布 | 第31-32页 |
3.2.5 重组病毒rPRVTJ-NLuc感染小鼠后的体内示踪 | 第32页 |
3.2.6 不同接种途径揭示PRV体内复制和扩散的动态 | 第32-33页 |
3.2.7 离体器官成像验证小鼠体内发光来源 | 第33页 |
3.3 讨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