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未成年人的含义 | 第18页 |
2.1.2 未成年人犯罪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3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社会控制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自我控制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亚文化理论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成因 | 第23-33页 |
3.1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 第23-25页 |
3.1.1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 第23-24页 |
3.1.2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 第24-25页 |
3.2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 第25-31页 |
3.2.1 自身成因 | 第25-26页 |
3.2.2 家庭成因 | 第26-27页 |
3.2.3 学校成因 | 第27-28页 |
3.2.4 社会成因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措施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 第33-38页 |
4.1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措施的实施现状 | 第33-35页 |
4.1.1 家校联动防控措施 | 第33-34页 |
4.1.2 社会网格防控措施 | 第34页 |
4.1.3 群体分类防控措施 | 第34-35页 |
4.2 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2.1 司法制度不健全 | 第35-36页 |
4.2.2 政府机构的工作执行方面 | 第36页 |
4.2.3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面 | 第36页 |
4.2.4 社会组织参与方面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措施经验及借鉴意义 | 第38-42页 |
5.1 美国的经验 | 第38-39页 |
5.1.1 完备的立法体系 | 第38页 |
5.1.2 专业的矫正机构 | 第38-39页 |
5.2 日本的经验 | 第39-40页 |
5.2.1 完备的司法体系 | 第39-40页 |
5.2.2 家庭、学校和民间组织的高效配合 | 第40页 |
5.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0-41页 |
5.3.1 构建专门的未成年人事务处置机构 | 第40-41页 |
5.3.2 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通力合作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6章 完善新泰市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对策 | 第42-50页 |
6.1 构筑“四位一体”的社会综合预防体系 | 第42-44页 |
6.1.1 自我预防是根本 | 第42-43页 |
6.1.2 家庭预防是基础 | 第43页 |
6.1.3 学校预防是关键 | 第43-44页 |
6.1.4 社会预防是保障 | 第44页 |
6.2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实体法及程序法内容 | 第44-46页 |
6.2.1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实体法 | 第44-45页 |
6.2.2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程序法 | 第45-46页 |
6.3 健全相关司法机制 | 第46-48页 |
6.3.1 健全侦查阶段的司法机制 | 第46-47页 |
6.3.2 健全审查起诉阶段的司法机制 | 第47页 |
6.3.3 健全审判阶段的司法机制 | 第47页 |
6.3.4 健全执行阶段的司法机制 | 第47-48页 |
6.4 设置专门处理机构并加强其执法力度 | 第48-49页 |
6.4.1 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事务处理机构 | 第48页 |
6.4.2 设置专业的未成年人犯罪矫正机构 | 第48页 |
6.4.3 制定推行不歧视政策 | 第48-49页 |
6.4.4 强化行政执法力度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