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8页 |
一. 研究史的回顾 | 第12-18页 |
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2. 海外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二.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8-22页 |
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0-21页 |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21-22页 |
三.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1. 研究资料 | 第23-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 研究思路与范围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基础科学的地位 | 第28-48页 |
一. 数学的地位 | 第28-36页 |
1. 数学的成就 | 第28-31页 |
2. 中、印、阿数学比较 | 第31-33页 |
3. 中西数学比较 | 第33-36页 |
二. 物理学的地位 | 第36-40页 |
1. 物理学的成就 | 第36-38页 |
2. 中外物理学的交流 | 第38-40页 |
三. 化学的地位 | 第40-48页 |
1. 化学的成就 | 第41-43页 |
2. 中外化学的交流 | 第43-48页 |
第三章 应用科学的地位 | 第48-84页 |
一. 医药学的地位 | 第48-69页 |
1. 医学的成就 | 第48-58页 |
2. 药学的成就 | 第58-60页 |
3. 医药学的地位 | 第60-69页 |
二. 天文历法方面的地位 | 第69-78页 |
1. 天文学的成就 | 第69-72页 |
2. 编制历法的成就 | 第72-73页 |
3. 频繁的中外交流 | 第73-78页 |
三. 地理学的地位 | 第78-84页 |
1. 地理学的成就 | 第78-82页 |
2. 地理学的地位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技术科学的地位 | 第84-134页 |
一. 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 | 第84-91页 |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第84-87页 |
2. 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与交流 | 第87-91页 |
二. 制瓷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 第91-94页 |
1. 制瓷技术的提高 | 第91-92页 |
2. 制瓷技术的外传 | 第92-94页 |
三. 造纸术的提高与技术外传 | 第94-107页 |
1. 造纸技术的提高 | 第94-100页 |
2. 造纸术的外传 | 第100-107页 |
四. 印刷术的外传与影响 | 第107-114页 |
1.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 第107-110页 |
2. 印刷术的外传及影响 | 第110-114页 |
五. 酿酒与制糖技术的交流 | 第114-118页 |
1. 酿酒技术的提高与交流 | 第114-115页 |
2. 制糖技术的交流 | 第115-118页 |
六. 指南针与纺织技术的外传 | 第118-126页 |
1. 指南针的外传 | 第118-123页 |
2. 纺织技术的交流 | 第123-126页 |
七. 造船与建筑技术的交流 | 第126-134页 |
1. 造船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 第126-130页 |
2. 冶金技术的交流与外传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科技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 第134-150页 |
一. 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 第134-138页 |
二. 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 第138-142页 |
三. 考试制度的严格性 | 第142-144页 |
四. 教育体制之异同 | 第144-147页 |
五. 科技教育的特点 | 第147-150页 |
第六章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历史贡献 | 第150-170页 |
一.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 第150-160页 |
1. 历史原因 | 第150-153页 |
2. 经济原因 | 第153-154页 |
3. 政治原因 | 第154-158页 |
4. 文化原因 | 第158-159页 |
5. 社会原因 | 第159-160页 |
二. 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 第160-162页 |
三. 如何看待唐代科技的局限性 | 第162-165页 |
四. 唐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第165-167页 |
五. 结语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