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二、学术研究及利用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编者刘应李的家世与生平 | 第17-37页 |
第一节 刘应李的家世 | 第17-29页 |
一、刘应李的祖籍与远祖 | 第17-18页 |
二、刘应李先世六代述略 | 第18-22页 |
三、刘应李父祖考辨 | 第22-24页 |
四、刘应李祖母家族 | 第24-25页 |
五、宋代刘应李家族旁支 | 第25-29页 |
第二节 刘应李的生平与著述 | 第29-33页 |
一、刘应李的生平 | 第29-31页 |
二、刘应李的著述及诗文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刘应李交游考略 | 第33-37页 |
第二章 《翰墨全书》的编纂与流传 | 第37-53页 |
第一节 《翰墨全书》编纂的文化背景 | 第37-41页 |
一、刘应李家庭文化背景及个人素养 | 第37-38页 |
二、师从刘应李问学者的协助 | 第38页 |
三、发达的区域文化环境 | 第38-39页 |
四、相关书籍的参照与取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翰墨全书》的成书与改编 | 第41-47页 |
一、《翰墨全书》的成书与刊行 | 第41-42页 |
二、《翰墨全书》的改编与流传 | 第42-47页 |
第三节 《翰墨全书》版本系统述略 | 第47-53页 |
一、大德本系统 | 第48-49页 |
二、泰定本系统 | 第49-50页 |
三、明初本系统 | 第50-53页 |
第三章 《翰墨全书》的内容及其编排 | 第53-101页 |
第一节 前集内容及编排 | 第59-77页 |
一、甲集 | 第60-66页 |
二、乙集 | 第66-67页 |
三、丙集 | 第67-68页 |
四、丁集 | 第68-69页 |
五、戊集 | 第69页 |
六、己集 | 第69-70页 |
七、庚集 | 第70-73页 |
八、辛集 | 第73-74页 |
九、壬集 | 第74-75页 |
十、癸集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后集内容及编排 | 第77-86页 |
一、后甲集 | 第77-78页 |
二、后乙集 | 第78-82页 |
三、后丙集 | 第82-84页 |
四、后丁集 | 第84-85页 |
五、后戊集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内容及编排的几个问题 | 第86-94页 |
一、《翰墨全书》收录诗文作者情况 | 第86-88页 |
二、《翰墨全书》内容与编排的几个特点 | 第88-91页 |
三、《翰墨全书》存在的不足 | 第91-94页 |
第四节 大德本与明初本内容及编排之比较 | 第94-101页 |
一、编排变更 | 第95-96页 |
二、内容增加 | 第96-97页 |
三、内容删减 | 第97-98页 |
四、其它内容改编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翰墨全书》的文献价值 | 第101-145页 |
第一节 校勘与辑佚 | 第101-128页 |
一、校勘 | 第103-117页 |
二、辑佚 | 第117-125页 |
三、大德本被删减内容的辑佚价值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史料及其它 | 第128-145页 |
一、史料价值 | 第128-142页 |
二、其它价值 | 第142-145页 |
第五章 《翰墨全书》与宋元几部相关类书的关系 | 第145-158页 |
第一节、与元代三种民间交际应用类书的关系 | 第146-153页 |
一、与《新编事文类聚启札云锦》 | 第146-149页 |
二、与《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 | 第149-151页 |
三、与《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与宋元其它几部类书的关系 | 第153-158页 |
一、与《事林广记》 | 第153-154页 |
二、与《(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 第154-156页 |
三、与《氏族大全》 | 第156-158页 |
结语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0页 |
附录一:刘应李诗文辑存 | 第170-176页 |
附录二:部分书影 | 第176-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