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环境纠纷概述 | 第10-16页 |
(一) 环境纠纷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环境纠纷的种类 | 第11-12页 |
(三) 环境纠纷的特征 | 第12-15页 |
1. 环境纠纷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2. 环境纠纷影响的广域性 | 第13页 |
3. 环境纠纷主体的模糊性和非对等性 | 第13-14页 |
4. 环境纠纷的高度专业性 | 第14页 |
5. 环境纠纷的合法归责原则 | 第14-15页 |
(四) 我国环境纠纷形势严峻 | 第15-16页 |
二、环境纠纷与非讼解决机制 | 第16-22页 |
(一) 非讼解决方式 | 第16-17页 |
(二) 环境纠纷的非讼解决方式 | 第17-22页 |
1. 协商 | 第17-18页 |
2. 调解 | 第18-19页 |
3. 仲裁 | 第19-20页 |
4. 行政处理 | 第20-22页 |
三、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 第22-29页 |
(一) 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法律架构 | 第22-24页 |
(二) 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 | 第24-29页 |
1. 缺乏多样性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方式 | 第24-26页 |
2.民间环境纠纷解决方式没有充分展开 | 第26-27页 |
3.行政处理方式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 第27-28页 |
4.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方式与环境诉讼缺乏有效的衔接 | 第28-29页 |
四、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 第29-43页 |
(一)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完善的总体框架 | 第30-34页 |
1.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完善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2.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完善的重点内容 | 第31-34页 |
(二)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完善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34-43页 |
1.协商 | 第34-36页 |
2.民间调解 | 第36-37页 |
3.环境仲裁 | 第37-39页 |
4.法院附设调解 | 第39-41页 |
5.行政处理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