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生物捕碳浅层矿化胶结沙土及其抑尘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表第10-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扬尘治理现状及微生物水泥的提出第16-18页
    1.2 微生物水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8-23页
    1.3 本论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第23-26页
        1.3.1 研究目标第23页
        1.3.2 研究内容、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4页
        1.3.3 论文内容的总体构架第24-26页
第二章 模拟沙土孔溶液中微生物捕碳矿化机理第26-49页
    2.1 微生物芽孢萌发第26-31页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2.1.2 热激温度和时间对促进芽孢萌发的作用第27-29页
        2.1.3 萌发剂对促进芽孢萌发的作用第29-30页
        2.1.4 营养物对促进芽孢萌发的作用第30-31页
    2.2 微生物生长第31-36页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1页
        2.2.2 碳源、氮源对促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第31-32页
        2.2.3 无机盐对促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第32-33页
        2.2.4 生长因子对促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第33-35页
        2.2.5 微生物的生长与消亡第35-36页
    2.3 微生物酶蛋白表达形式第36-38页
        2.3.1 酶蛋白检测方法第36-37页
        2.3.2 酶蛋白的鉴定第37-38页
    2.4 微生物酶活性第38-41页
        2.4.1 酶活性表征方法第38-39页
        2.4.2 温度对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第39-40页
        2.4.3 pH对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第40-41页
    2.5 微生物诱导矿化产物沉积第41-45页
        2.5.1 CO_3~(2-)离子形成第41-42页
        2.5.2 矿化产物特征第42-45页
    2.6 溶液中微生物捕碳矿化机理模型第45-48页
    2.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微生物捕碳浅层胶结沙土机理及微生物水泥配方优化第49-66页
    3.1 矿化产物胶结沙土的可行性第49-55页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3.1.2 胶结效果第50-51页
        3.1.3 矿化产物与沙土颗粒的形貌第51-55页
    3.2 矿化产物与沙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第55-59页
        3.2.1 分析测试方法第55页
        3.2.2 矿化产物胶结沙土的官能团第55-56页
        3.2.3 矿化产物胶结沙土的热分解性质第56-57页
        3.2.4 矿化产物胶结沙土的~(29)Si、~(27)AINMR谱第57-59页
    3.3 微生物捕碳浅层胶结沙土的机理模型第59-62页
    3.4 微生物水泥配方优化第62-65页
        3.4.1 微生物第62-63页
        3.4.2 钙源第63-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微生物捕碳浅层胶结沙土的表征方法和影响因素第66-93页
    4.1 胶结沙土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方法第66-72页
        4.1.1 胶结沙土性能表征方法第66-69页
        4.1.2 胶结沙土微观结构表征方法第69-72页
    4.2 胶结工艺的影响第72-75页
        4.2.1 胶结工艺对胶结体硬度、强度的影响第72-73页
        4.2.2 胶结工艺对胶结体抗风蚀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4.2.3 胶结工艺对胶结体孔隙率的影响第74页
        4.2.4 胶结工艺对胶结体微观形貌的影响第74-75页
    4.3 pH、温度的影响第75-77页
        4.3.1 pH的影响第75-76页
        4.3.2 温度的影响第76-77页
    4.4 土壤类型的影响第77-82页
        4.4.1 微生物水泥胶结不同类型土壤的性能第77-79页
        4.4.2 微生物水泥胶结后土壤的工程性质第79-82页
    4.5 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深度演变第82-91页
        4.5.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4.5.2 不同深度胶结体组成第83-84页
        4.5.3 不同深度胶结体矿化产物含量第84-86页
        4.5.4 不同深度胶结体断面硬度第86-87页
        4.5.5 不同深度胶结体断面微观形貌第87-88页
        4.5.6 不同深度胶结体孔隙特征第88-91页
    4.6 微生物水泥应用方法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低温下微生物浅层矿化胶结性能的提升第93-112页
    5.1 耐低温微生物特性及矿化产物表征第93-100页
        5.1.1 耐低温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第93-96页
        5.1.2 耐低温微生物产酶特性第96-97页
        5.1.3 耐低温微生物矿化产物表征第97-100页
    5.2 温度对耐低温微生物诱导矿化的影响第100-103页
        5.2.1 试验方法第100-101页
        5.2.2 温度对矿化产物量的影响第101-102页
        5.2.3 温度对矿化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第102-103页
    5.3 pH对耐低温微生物诱导矿化的影响第103-106页
        5.3.1 试验方法第103-104页
        5.3.2 pH对矿化产物量的影响第104页
        5.3.3 pH对矿化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第104-106页
    5.4 低温下微生物浅层胶结沙土的性能第106-111页
        5.4.1 耐低温微生物与常温微生物的比较第106-107页
        5.4.2 不同温度下耐低温微生物浅层矿化胶结性能第107-111页
    5.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微生物水泥抑尘现场应用第112-134页
    6.1 试验方法与依托工程第112-114页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12页
        6.1.2 依托工程第112-114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4-131页
        6.2.1 微生物水泥抑制沙土扬尘的效果第114-121页
        6.2.2 微生物水泥抑制粉土扬尘的效果第121-126页
        6.2.3 微生物水泥抑制粘土扬尘的效果第126-131页
        6.2.4 微生物水泥抑制不同类型土壤扬尘的效果第131页
    6.3 微生物水泥抑制扬尘技术经济性和生态性分析第131-132页
    6.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34-137页
    7.1 结论第134-135页
    7.2 展望第135页
    7.3 创新性自评分析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清单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
下一篇:干湿循环—盐结晶转化为应力的海洋环境混凝土强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