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0-32页
    第一节 以往相关研究综述第10-19页
        一、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第10-12页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住宅的相关研究第12-16页
        三、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方面的相关研究第16-19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第19-24页
        一、历史时期的界定第19-21页
        二、研究空间的界定第21-22页
        三、研究对象——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与居住形态的概念界定第22-2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4-28页
        一、史料搜集与文献研究第25-27页
        二、实物调查与测绘第27-28页
        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第28页
    第四节 学术取向和研究意义第28-29页
        一、研究目标第28-29页
        二、研究意义第29页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第29-32页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第32-68页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产生的契机——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第32-49页
        一、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第32-38页
        二、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第38-43页
        三、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第43-47页
        四、近代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第47-49页
    第二节 南京近代市民居住生活形态的变革第49-66页
        一、社会结构的变革第50-61页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第61-65页
        三、文化特征的形成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居住空间图景第68-102页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第69-71页
        一、城市改良运动第69页
        二、都市分区制度第69-70页
        三、田园城市思想第70-71页
    第二节 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第71-101页
        一、《北城区发展计划》和《南京市政计划》中的住宅区第71-75页
        二、《首都大计划》中的住宅区第75-82页
        三、《首都计划》中的住宅区第82-94页
        四、《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中的住宅区第94-98页
        五、《南京城都市计划要纲》和《南京都市计划大纲》中的住宅区第98-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萌芽期(1840-1927)第102-134页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第102-105页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出现第105-118页
        一、明清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形态第105-109页
        二、南京近代住宅的出现及推动性因素第109-116页
        三、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第116-118页
    第三节 天保里、天光里、天祥里:一个天主教会筑建的里弄式住区第118-128页
        一、天字号住区与天主教第118-120页
        二、天字号住区与下关商埠区第120-121页
        三、天字号住区的规划与建设第121-123页
        四、天字号住区的建筑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第123-127页
        五、天字号住宅建筑群在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第127-128页
    第四节 华兴村(华侨村):一个华侨筹资自建的西式住区第128-133页
        一、华兴村概况第128-129页
        二、华兴村出现的社会背景第129-130页
        三、华兴村的选址第130页
        四、华兴村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空间形态的形成第130-132页
        五、华兴村在南京近代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第132-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第134-232页
    第一节 南京城的社会状况和住房需求第134-135页
        一、政权变更第134-135页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第135页
    第二节 政府推行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第135-138页
        一、政府推行的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第135-137页
        二、政府实施的住宅策略第137-138页
    第三节 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第138-146页
        一、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第138-142页
        二、近代住宅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第142-146页
    第四节 多种渠道的城市住宅供给第146-187页
        一、政府主导的高级住宅区建设第146-166页
        二、住宅房地产业的住宅开发第166-176页
        三、企事业单位的住宅建设第176-185页
        四、个人住宅建设活动第185-187页
    第五节 多样化的城市住宅类型第187-212页
        一、独立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第187-196页
        二、毗连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第196-201页
        三、联排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第201-208页
        四、公寓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第208-212页
    第六节 政府介入建造的平民住宅第212-231页
        一、平民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第212-225页
        二、棚户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第225-231页
    本章小结第231-232页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停滞(1937-1945)第232-260页
    第一节 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与居住状况恶化第232-234页
        一、城市破坏第232-233页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第233-234页
    第二节 战时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概况第234-237页
        一、居住区与住宅建筑的破坏第234-235页
        二、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第235-236页
        三、住宅的日式化改造第236-237页
    第三节 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第237-249页
        一、清凉山公园住宅区第237-246页
        二、新住宅区第二、三住宅区第246-249页
    第四节 住宅的日式化改造第249-259页
        一、住宅日式化改造概述第249页
        二、住宅改造后的居住空间构成第249-259页
        三、住宅日式化改造对近代城市住宅的影响第259页
    本章小结第259-260页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恢复(1945-1949)第260-334页
    第一节 抗战后城市重建与住宅问题第260-267页
        一、战后城市重建第260-263页
        二、战后城市住宅问题第263-267页
    第二节 抗战后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第267-279页
        一、战后的都市计划与住区规划第267-271页
        二、政府应对房荒的住宅政策第271-279页
    第三节 百废待兴:战后城市住宅的实际建造第279-287页
        一、战后住宅的营建特征第279-284页
        二、战后住宅的城市空间分布形态第284-287页
    第四节 独立式小住宅的再造第287-300页
        一、独立式小住宅的建造概况:经济合用、现代第287-288页
        二、建筑师自宅:杨廷宝住宅、童寯住宅第288-294页
        三、现代住宅的阐释者:延晖馆、宋子文住宅第294-300页
    第五节 集合住宅的设计与建造第300-324页
        一、集合住宅建造概述第300-304页
        二、集合住宅的典范:公教新村第304-316页
        三、现代式公寓:美军顾问团公寓AB大楼第316-324页
    第六节 政府公营住宅:平民住宅的规划与建设第324-332页
        一、平民住宅的再设计第324-328页
        二、住宅区的再规划第328-332页
    本章小结第332-334页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规律及启示第334-342页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第334-336页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第336-340页
    第三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启示第340-342页
参考文献第342-352页
    近代书籍期刊文献第342-343页
    地方史志第343页
    专著第343-346页
    学位论文第346-349页
    期刊论文第349-350页
    南京近代城市影像与地图资料第350-351页
    档案文献及近代报刊第351-352页
图表目录与来源第352-366页
    绪论第352页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第352-353页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第353-354页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住宅的萌芽(1840-1927)第354-355页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第355-359页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住宅的停滞(1937-1945)第359-360页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住宅的恢复(1945-1949)第360-364页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机制、规律及启示第364-36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66页

论文共3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磁声表面波的厚壁管道表面裂纹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微生物捕碳浅层矿化胶结沙土及其抑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