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3.1 靶向药物传送系统 | 第17-20页 |
1.3.2 纳米机器人 | 第20-22页 |
1.3.3 多纳米机器人局部靶向目标区域聚集 | 第22-23页 |
1.3.4 分子通信及其在药物传送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多纳米机器人靶向目标区域聚集控制策略 | 第31-53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血管微环境物理特性 | 第31-34页 |
2.2.1 血流速度特性 | 第32页 |
2.2.2 纳米机器人流体中被动运动 | 第32-33页 |
2.2.3 肿瘤生物标记物分子浓度 | 第33-34页 |
2.3 纳米机器人模型 | 第34-37页 |
2.4 多纳米机器人肿瘤目标区域聚集控制策略 | 第37-47页 |
2.4.1 基于化学分子信号的纳米机器人群聚集算法 | 第37-42页 |
2.4.2 纳米机器人发射声学信号 | 第42-43页 |
2.4.3 多纳米机器人肿瘤目标区域聚集控制策略 | 第43-47页 |
2.5 仿真试验与结果 | 第47-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纳米机器人药物释放速率、反应速率及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53-73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药物分子传送通道 | 第53-54页 |
3.3 基于碰撞接收的药物分子传送效率 | 第54-61页 |
3.4 基于米氏动力学(Michaelis-Menten Kinetics)接收的药物分子传送效率 | 第61-66页 |
3.5 仿真数据和结果 | 第66-71页 |
3.5.1 基于药物分子碰撞接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6-70页 |
3.5.2 基于米氏动力学接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0-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基于细菌趋化与群体感应的纳米机器人药物传送系统 | 第73-93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细菌群体感应行为及其数学模型 | 第73-77页 |
4.3 基于细菌趋化与群体感应的纳米机器人行为选择策略 | 第77-81页 |
4.4 群体感应阈值TAI估算 | 第81-83页 |
4.5 基于肿瘤生物标记物浓度变化的纳米机器人药物释放速率 | 第83-85页 |
4.6 仿真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85-91页 |
4.6.1 仿真环境建立与参数设置 | 第85-89页 |
4.6.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89-9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纳米机器人药物分子初始释放速率优化 | 第93-113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药物分子扩散过程 | 第94-95页 |
5.3 基于M/M/r/r排队论的配体-受体一级反应模型 | 第95-107页 |
5.3.1 马尔可夫过程与生灭过程 | 第95-101页 |
5.3.2 M/M/r/r损失制排队论与一级配体-受体反应模型 | 第101-107页 |
5.4 纳米机器人药物分子初始释放速率优化 | 第107-108页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 第135-13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