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全球变暖与碳排放 | 第9-11页 |
1.1.2 低碳城市的建设 | 第11-12页 |
1.1.3 建筑节能及居民消费行为节能 | 第12页 |
1.1.4 家庭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比例越来越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1.4.1 低碳社区的概念 | 第15-16页 |
1.4.2 低碳社区的内涵 | 第16-22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24-27页 |
1.6.1 低碳社区 | 第24页 |
1.6.2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 | 第24-25页 |
1.6.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2.1 社区碳排放的内涵 | 第29-30页 |
2.1.1 建筑碳排放 | 第29页 |
2.1.2 居民家庭碳排放 | 第29-30页 |
2.1.3 社区环境碳排放 | 第30页 |
2.2 社区碳排放的评价体系 | 第30-32页 |
2.3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内涵与构成 | 第32-35页 |
2.3.1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内涵 | 第32-33页 |
2.3.2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构成 | 第33-35页 |
2.4 社区碳排放与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3章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数据与计算模型 | 第37-57页 |
3.1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数据采集 | 第37-41页 |
3.1.1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数据采集的意义 | 第37页 |
3.1.2 国内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数据采集 | 第37-39页 |
3.1.3 国外社区碳排放数据采集 | 第39-40页 |
3.1.4 社区碳排放数据采集的具体内容 | 第40-41页 |
3.1.5 数据的应用 | 第41页 |
3.2 社区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3.2.1 碳排放系数法 | 第42页 |
3.2.2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模型) | 第42-43页 |
3.2.3 投入产出法(IO模型) | 第43页 |
3.2.4 消费者生活方式法(CLA模型)) | 第43页 |
3.3 家庭碳排放计算的范围和边界 | 第43-44页 |
3.4 设计并建立适宜我国的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计算模型 | 第44-53页 |
3.4.1 家庭内部碳排放计算模型的设计 | 第45-51页 |
3.4.2 家庭出行能耗碳排放量 | 第51-53页 |
3.5 社区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应用 | 第53-57页 |
3.5.1 家庭碳足迹计算器 | 第53-56页 |
3.5.2 社区规划碳排放评估软件的开发 | 第56-57页 |
第4章 天津市典型社区的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7-91页 |
4.1 影响因素提取 | 第57-59页 |
4.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59-62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59页 |
4.2.2 调查样本与数据特征 | 第59-61页 |
4.2.3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4.3 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总体特征 | 第62-64页 |
4.4 家庭特征与家庭碳排放的关系 | 第64-70页 |
4.4.1 影响因子与参数设置 | 第64页 |
4.4.2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验证 | 第64-68页 |
4.4.3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家庭特征影响因子—家庭碳排放综合指数”建立 | 第68-70页 |
4.4.4 模型应用 | 第70页 |
4.5 社区空间形态与居民家庭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 第70-81页 |
4.5.1 社区空间形态特征取样 | 第70-72页 |
4.5.2 密度指标与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量 | 第72-74页 |
4.5.3 多样性指标与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 | 第74-81页 |
4.6 交通出行及可达性与居民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关系 | 第81-85页 |
4.6.1 交通出行方式与社区居民家庭出行碳排放 | 第81-82页 |
4.6.2 公共交通可达性与社区居民家庭出行碳排放 | 第82-83页 |
4.6.3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社区居民家庭出行碳排放 | 第83-85页 |
4.7 建筑节能措施与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关系 | 第85-91页 |
4.7.1 设计采暖热指标、单位建筑面积设计能耗与家庭内部碳排放.. | 第87-89页 |
4.7.2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与家庭内部碳排放 | 第89-91页 |
第5章 针对天津典型社区的减少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具体策略 | 第91-97页 |
5.1 从家庭碳排放构成的角度 | 第91-92页 |
5.1.1 社区能源自给 | 第91-92页 |
5.1.2 低能耗产品的配置 | 第92页 |
5.2 从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角度 | 第92-97页 |
5.2.1 在家庭特征方面 | 第92-93页 |
5.2.2 社区空间形态与建筑节能方面 | 第93-94页 |
5.2.3 交通出行方式方面 | 第94-9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7-9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A:社区居民家庭消费及出行碳排放调研问卷 | 第105-109页 |
附录B:社区居民家庭碳排放访谈记录信息整理 | 第109-111页 |
附录C:部分调研数据 | 第111-11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