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目的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胎儿民事权益保护概况 | 第17-21页 |
一、关于胎儿及胎儿民事权益的法律界定 | 第17-19页 |
(一)关于胎儿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关于胎儿的民事权益 | 第18-19页 |
二、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权利能力说 | 第19-20页 |
(二)法益说 | 第20页 |
(三)人身权延伸保护说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现实中侵害胎儿民事权益的主要型态及法律分析 | 第21-27页 |
一、侵害胎儿的生命权 | 第21-22页 |
二、侵害胎儿的健康权 | 第22-24页 |
三、侵害胎儿的受抚养权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我国目前法律对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及成因 | 第27-31页 |
一、我国目前法律对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 | 第27-29页 |
(一)胎儿民事主体资格的规定不明确 | 第27-28页 |
(二)胎儿民事权益保护范围的规定不明确 | 第28页 |
(三)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不明确 | 第28-29页 |
二、我国目前法律对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存在缺陷的成因 | 第29-31页 |
(一)绝对主义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29页 |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 第29-30页 |
(三)法律救济研究的缺乏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制度的设想 | 第31-39页 |
一、选择个别的保护主义模式 | 第31-32页 |
二、承认胎儿的准民事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三、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 | 第33-36页 |
四、构建合理的法律救济途径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