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1 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常见工艺 | 第16-17页 |
1.1.3 反应机理 | 第17-19页 |
1.2 1,3-丁二烯加氢反应的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5页 |
1.2.1 非Pd金属催化剂 | 第19-21页 |
1.2.2 单金属Pd催化剂 | 第21-23页 |
1.2.3 Pd基双金属催化剂 | 第23-25页 |
1.3 负载型Pd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8页 |
1.3.1 化学法 | 第25-26页 |
1.3.2 生物还原法 | 第26-28页 |
1.4 负载型Pd催化剂的改性 | 第28-31页 |
1.4.1 载体修饰 | 第28-29页 |
1.4.2 微波辅助 | 第29-30页 |
1.4.3 添加卤素离子 | 第30-31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5.1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制备Pd纳米颗粒 | 第33-50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9页 |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33-34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2.4 Pd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6-37页 |
2.2.5 1,3-丁二烯加氢反应装置及流程 | 第37-38页 |
2.2.6 催化反应产物分析和结果计算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植物质的筛选 | 第39-41页 |
2.3.2 微波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3 微波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4 微波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5-47页 |
2.3.5 油浴加热法和微波加热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植物还原法制备Pd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 第50-69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50-5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4 催化剂上金属负载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3.2.5 Pd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3.3.1 载体的筛选 | 第54-55页 |
3.3.2 钯负载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卤素离子的添加 | 第56-63页 |
3.3.4 原料气空速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6 Pd-Br/y-Al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植物还原法制备Pd-Ni/γ-Al_2O_3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 第69-87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9-70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7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5页 |
4.3.1 第二种金属的筛选 | 第71-72页 |
4.3.2 镍钯摩尔比例的影响 | 第72-76页 |
4.3.3 侧柏提取液浓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4 镍钯负载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4.3.5 金属添加顺序的影响 | 第79-82页 |
4.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7 原料气空速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8 Ni_3Pd_5/γ-Al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建议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