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2.1 生活污水灌溉现状 | 第14-15页 |
2.2 秸秆还田技术的进展 | 第15-17页 |
2.3 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水稻生长及环境排放的可能影响 | 第17页 |
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页 |
3.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5页 |
第二章 生活污水灌溉对稻田还田麦秸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25-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25-2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7页 |
1.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 第27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1 秸秆腐解特征 | 第28页 |
2.2 还田麦秸养分释放规律 | 第28-31页 |
2.3 残留秸秆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3.1 秸秆腐解 | 第32-33页 |
3.2 养分释放规律 | 第33页 |
3.3 秸秆腐解产物及其构成 | 第33-34页 |
4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三章 麦秸还田下生活污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3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39-40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1页 |
1.4 有关参数计算方法 | 第41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1 水稻生物量及物质分配 | 第42页 |
2.2 产量分析 | 第42-43页 |
2.3 水稻氮素吸收 | 第43-45页 |
2.4 氮肥利用率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7-48页 |
3.2 氮素吸收 | 第48页 |
3.3 氮素利用率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 第53-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5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54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2.1 田面水中NH4+-N浓度变化动态 | 第54-55页 |
2.2 田面水pH变化动态 | 第55-56页 |
2.3 稻季氨挥发动态 | 第56-57页 |
2.4 累积氨挥发损失量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五章 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65-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6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1.3 温室气体采集与分析 | 第66-67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2.1 CH_4排放通量特征 | 第67-68页 |
2.2 N_2O排放通量特征 | 第68-69页 |
2.3 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2 创新点 | 第81页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