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1 褐飞虱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 第13-15页 |
1.1.1 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 | 第13-14页 |
1.1.2 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 | 第14-15页 |
1.1.3 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 | 第15页 |
1.2 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 | 第15-17页 |
1.2.1 代谢抗性 | 第16页 |
1.2.2 靶标抗性 | 第16-17页 |
1.3 昆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机制 | 第17-20页 |
1.3.1 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1.3.2 乙酰胆碱酯酶中点突变对抗药性的影响 | 第18-20页 |
1.4 昆虫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机制 | 第20-22页 |
1.4.1 γ-氨基丁酸受体的生理功能 | 第20-21页 |
1.4.2 γ-氨基丁酸受体中点突变对抗药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2 抗药性的监测与检测方法 | 第22-31页 |
2.1 生物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1.1 生物测定法 | 第22-23页 |
2.1.2 区分计量法 | 第23页 |
2.2 生物化学检测法 | 第23-24页 |
2.2.1 滤纸斑点法 | 第23-24页 |
2.2.2 硝酸纤维素膜斑点法 | 第24页 |
2.2.3 微量滴定度酶标板法 | 第24页 |
2.3 神经电生理法 | 第24-25页 |
2.3.1 电压钳技术 | 第24-25页 |
2.3.2 膜片钳技术 | 第25页 |
2.4 免疫学检测法 | 第25页 |
2.5 分子生物学法 | 第25-31页 |
2.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 | 第25-26页 |
2.5.2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Bi-PASA) | 第26-28页 |
2.5.3 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 | 第28-29页 |
2.5.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 | 第29页 |
2.5.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29-31页 |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利用Bi-PASA技术验证褐飞虱乙酰胆碱酯酶(AChE)中G119S突变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1.1 供试昆虫 | 第33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4页 |
1.4 单头褐飞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页 |
1.5 PCR体系和程序 | 第34-35页 |
1.6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2.1 Bi-PASA检测点突变方法的确立 | 第36-37页 |
2.2 Bi-PASA对不同种群的检测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利用LAMP技术验证褐飞虱乙酰胆碱酯酶(AChE)中G119S突变 | 第4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50页 |
1.1 供试昆虫 | 第41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1.3 褐飞虱基因组DNA提取 | 第41-42页 |
1.4 突变质粒构建 | 第42-47页 |
1.4.1 目的片段克隆及测序 | 第42-45页 |
1.4.2 质粒定点突变 | 第45-47页 |
1.5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筛选 | 第47页 |
1.6 LAMP反应产物酶切验证 | 第47-48页 |
1.7 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48-49页 |
1.7.1 dNTP的优化 | 第48页 |
1.7.2 Mg~(2+)的优化 | 第48页 |
1.7.3 BIP/FIP的优化 | 第48页 |
1.7.4 F3/B3的优化 | 第48-49页 |
1.7.5 甜菜碱的优化 | 第49页 |
1.7.6 Bst DNA聚合酶的优化 | 第49页 |
1.7.7 HNB的优化 | 第49页 |
1.8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1.8.1 LAMP反应温度优化 | 第49页 |
1.8.2 LAMP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9页 |
1.9 LAMP检测技术确立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2.1 LAMP引物特异性 | 第50页 |
2.2 LAMP扩增产物酶切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2.3 LAMP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51-56页 |
2.3.1 dNTP的优化结果 | 第51-52页 |
2.3.2 Mg~(2+)的优化结果 | 第52-53页 |
2.3.3 BIP/FIP的优化结果 | 第53-54页 |
2.3.4 B3/F3的优化结果 | 第54页 |
2.3.5 甜菜碱的优化结果 | 第54-55页 |
2.3.6 HNB的优化结果 | 第55-56页 |
2.3.7 Bst DNA聚合酶的优化结果 | 第56页 |
2.4 LAMP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第56-58页 |
2.4.1 LAMP反应时间优化结果 | 第56-57页 |
2.4.2 LAMP反应温度优化结果 | 第57-58页 |
2.5 LAMP技术检测G119S突变方法确立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利用LAMP技术验证褐飞虱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中A302S突变 | 第61-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1.1 供试昆虫 | 第61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1.3 褐飞虱基因组DNA提取 | 第61-62页 |
1.4 突变质粒构建 | 第62页 |
1.5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筛选 | 第62-63页 |
1.6 LAMP反应产物酶切验证 | 第63页 |
1.7 LAMP反应体系优化 | 第63页 |
1.8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2.1 LAMP引物特异性 | 第63-64页 |
2.2 LAMP扩增产物酶切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2.3 LAMP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65-69页 |
2.3.1 dNTP的优化结果 | 第65-66页 |
2.3.2 Mg~(2+)的优化结果 | 第66页 |
2.3.3 BIP/FIP的优化结果 | 第66-67页 |
2.3.4 B3/F3的优化结果 | 第67页 |
2.3.5 甜菜碱的优化结果 | 第67-68页 |
2.3.6 HNB的优化结果 | 第68-69页 |
2.3.7 Bst DNA聚合酶的优化结果 | 第69页 |
2.4 LAMP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第69-71页 |
2.4.1 LAMP反应时间优化结果 | 第69-70页 |
2.4.2 LAMP反应温度优化结果 | 第70-71页 |
2.5 LAMP技术检测A302S突变方法确立 | 第71页 |
3 讨论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9页 |
附录Ⅱ 发明专利 | 第89-91页 |
附录Ⅲ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