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木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木薯的基本概况 | 第10页 |
1.1.2 木薯选育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 木薯抗逆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木薯抗旱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木薯耐盐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木薯耐低温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4页 |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 第14-15页 |
1.3.4 木薯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9-20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4.1 木薯材料的种植、管理 | 第21页 |
2.4.2 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1页 |
2.4.3 木薯的干旱处理、盐处理、低温处理 | 第21-22页 |
2.4.4 处理后木薯叶片的采集 | 第22页 |
2.4.5 木薯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4.6 木薯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7 木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4.8 木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4.9 木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4.10 木薯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11 关键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 第25页 |
2.4.12 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5-28页 |
2.4.13 RNA的提取和检测与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8-30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8页 |
3.1 木薯功能叶片形态特征分析 | 第31页 |
3.2 木薯叶片光合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3.3 木薯叶片中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表达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木薯叶片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33-37页 |
3.5 木薯叶片差异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37-38页 |
3.6 差异蛋白转录水平的验证 | 第38-39页 |
3.7 干旱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抗性比较 | 第39-47页 |
3.7.1 干旱胁迫对木薯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39-41页 |
3.7.2 干旱胁迫对木薯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3.7.3 干旱胁迫对木薯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7.4 干旱胁迫对木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7.5 干旱胁迫后木薯叶片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43-46页 |
3.7.6 干旱胁迫后木薯叶片差异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46-47页 |
3.8 盐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抗性比较 | 第47-52页 |
3.8.1 盐胁迫对木薯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47-48页 |
3.8.2 盐胁迫对木薯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8.3 盐胁迫后木薯叶片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48-51页 |
3.8.4 盐胁迫后木薯叶片差异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51-52页 |
3.9 低温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抗性比较 | 第52-58页 |
3.9.1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52页 |
3.9.2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9.3 低温胁迫后木薯叶片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53-56页 |
3.9.4 低温胁迫后木薯叶片差异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2页 |
4.1 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叶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8页 |
4.2 干旱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叶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8-59页 |
4.3 盐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叶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9-60页 |
4.4 低温胁迫下木薯有性四倍体与华南5号叶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