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蓝藻响应和适应铁限制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缩略词表第14-2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2-43页
    1.1 蓝藻在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多样性第22-26页
        1.1.1 蓝藻固碳第22-23页
        1.1.2 蓝藻固氮第23页
        1.1.3 蓝藻分布的广泛性第23-24页
        1.1.4 蓝藻的多样性第24-26页
    1.2 蓝藻与铁第26-40页
        1.2.1 水体中铁的形态及其可利用性第26-29页
        1.2.2 铁限制对海洋和湖泊中蓝藻的影响第29-30页
        1.2.3 蓝藻的铁吸收机制第30-31页
        1.2.4 蓝藻中铁的功能第31-34页
        1.2.5 蓝藻胞内铁稳态的调节第34-37页
        1.2.6 蓝藻藻胆体、类囊体膜蛋白及铁胁迫诱导蛋白对铁限制的响应第37-40页
    1.3 立题依据、内容及意义第40-41页
    1.4 本文中所用到的蓝藻第41-43页
第二章 胶鞘多糖在群体微囊藻铁获取中的作用第43-59页
    2.1 引言第43-4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4-50页
        2.2.1 藻种的采集、分离和纯化第44-45页
        2.2.2 形态观察和系统进化分析第45-46页
        2.2.3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46页
        2.2.4 光合色素测定第46-47页
        2.2.5 可变荧光测定第47页
        2.2.6 光合放氧测定第47-48页
        2.2.7 胶鞘多糖的染色和含量测定、及去除了胶鞘多糖细胞的准备第48页
        2.2.8 铁含量测定及铁吸附动力学第48-49页
        2.2.9 统计分析第49-50页
    2.3 结果第50-57页
        2.3.1 群体微囊藻的显微观察第50页
        2.3.2 微囊藻的进化分析第50-51页
        2.3.3 铁限制对微囊藻生长、细胞大小和形态的影响第51-53页
        2.3.4 铁限制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53页
        2.3.5 铁限制对光合响应的影响第53-55页
        2.3.6 单细胞和群体微囊藻的铁含量第55-56页
        2.3.7 单细胞和群体微囊藻对铁的生物吸附第56-57页
    2.4 讨论第57-59页
第三章 水华蓝藻微囊藻和伪鱼腥藻对不同光强和铁浓度的生理响应第59-74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0-61页
        3.2.1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60页
        3.2.2 生长和细胞大小测定第60-61页
        3.2.3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61页
        3.2.4 色素分析第61页
        3.2.5 统计分析第61页
    3.3 结果第61-70页
        3.3.1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生长的影响第61-62页
        3.3.2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细胞大小的影响第62-63页
        3.3.3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63-65页
        3.3.4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65-67页
        3.3.5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第67-68页
        3.3.6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单位细胞体积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第68-69页
        3.3.7 不同光和铁条件对3株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非光化学淬灭关系的影响第69-70页
    3.4 讨论第70-74页
第四章 集胞藻对不同无机碳浓度和铁浓度的响应第74-85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75-76页
        4.2.1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75页
        4.2.2 生长和光合色素的测定第75页
        4.2.3 可变荧光的测定第75-76页
        4.2.4 碳响应曲线的测定第76页
        4.2.5 77K荧光的测定第76页
        4.2.6 RNA的提取与荧光定量PCR第76页
        4.2.7 统计分析第76页
    4.3 结果第76-83页
        4.3.1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生长的影响第76-77页
        4.3.2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光合色素的影响第77-78页
        4.3.3 不同铁和无机碳条件对集胞藻光系统Ⅱ有效光能吸收面积的影响第78-79页
        4.3.4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77K荧光的影响第79页
        4.3.5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9-80页
        4.3.6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无机碳和铁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80-81页
        4.3.7 不同铁和无机碳浓度对集胞藻碳响应曲线的影响第81-83页
    4.4 讨论第83-85页
第五章 蓝藻在铁充足和铁限制条件下对UV-B辐射的不同生理响应第85-99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5.2.1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86-87页
        5.2.2 生长培养基第87页
        5.2.3 UV-B处理第87-88页
        5.2.4 生长测定和全细胞吸收波谱第88页
        5.2.5 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测定第88页
        5.2.6 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测定第88-89页
        5.2.7 胞内铁含量测定第89页
        5.2.8 统计分析第89页
    5.3 结果第89-95页
        5.3.1 UV-B和铁限制对生长的影响第89-90页
        5.3.2 UV-B和铁限制对光合色素的影响第90-91页
        5.3.3 UV-B和铁限制对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第91-92页
        5.3.4 UV-B和铁限制对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第92-94页
        5.3.5 UV-B和铁限制对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第94页
        5.3.6 UV-B和铁限制对胞内铁含量的影响第94-95页
    5.4 讨论第95-99页
第六章 isiABC操纵子在蓝藻光合作用和铁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第99-122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0-103页
        6.2.1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100页
        6.2.2 藻株的构建、RNA的提取和反转录、以及共转录测定第100-101页
        6.2.3 生物发光测定第101-102页
        6.2.4 光谱分析第102页
        6.2.5 类囊体膜的制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蓝绿胶电泳(BN-PAGE)第102-103页
        6.2.6 胞内铁含量和铁吸收速率测定第103页
        6.2.7 统计分析第103页
    6.3 结果第103-119页
        6.3.1 isiA、isiB和isiC的共转录第103-104页
        6.3.2 isiABC启动子对铁的响应第104页
        6.3.3 IsrR敲除对藻细胞的影响第104-105页
        6.3.4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生长、光合色素和77K荧光的影响第105-110页
        6.3.5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10-114页
        6.3.6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中色素组分的影响第114-115页
        6.3.7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色素组分的光学特征影响第115-118页
        6.3.8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BN-PAGE中光系统超级复合体的影响第118-119页
        6.3.9 isiA、isiB和isiC敲除对胞内铁含量和铁吸收速率的影响第119页
    6.4 讨论第119-122页
第七章 一株含叶绿素d的蓝藻Acaryochloris marina对铁限制的响应第122-136页
    7.1 引言第122-123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23-124页
        7.2.1 藻种和培养条件第123页
        7.2.2 类囊体膜的准备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第123页
        7.2.3 透射电镜第123-124页
        7.2.4 波谱分析第124页
        7.2.5 色素分析第124页
        7.2.6 蛋白成分分析第124页
        7.2.7 统计分析第124页
    7.3 结果第124-134页
        7.3.1 铁限制对Acaryochloris生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第124-126页
        7.3.2 铁限制对全细胞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的影响第126-127页
        7.3.3 铁限制对类囊体膜色素比例的影响第127-129页
        7.3.4 叶绿素d结合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第129-134页
    7.4 讨论第134-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本研究论文的创新点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72页
在校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松鼠科系统演化分析及不同基因的表现力评估
下一篇:海洋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