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紧固件拧紧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紧固件防松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紧固件轴向夹紧力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总体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预紧和防松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螺纹连接松动分析 | 第18-21页 |
2.1.1 螺纹连接松动的表现形式 | 第18-19页 |
2.1.2 紧固件松动失效原因 | 第19-21页 |
2.2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预紧和防松 | 第21-26页 |
2.2.1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2 紧固件预紧和松动的力学模型 | 第22-25页 |
2.2.3 有效力矩型防松对拧紧和松脱力矩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拧紧特性试验研究 | 第28-49页 |
3.1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与普通螺母的拧紧特性对比试验 | 第28-36页 |
3.1.1 有效力矩型防松对装配力矩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有效力矩型防松对扭矩系数的影响 | 第30-34页 |
3.1.3 有效力矩型防松对摩擦力矩增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扭矩设计方法 | 第36-44页 |
3.2.1 扭矩系数的确定 | 第38页 |
3.2.2 螺纹摩擦力矩增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3.2.3 摩擦力矩与扭矩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3.2.4 改进后的扭矩设计流程 | 第43-44页 |
3.3 扭矩计算案例 | 第44-48页 |
3.3.1 某车型全金属锁紧螺母的失效案例 | 第44-45页 |
3.3.2 扭矩设计分析及改进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防松性能试验研究 | 第49-58页 |
4.1 螺纹紧固件防松性能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4.1.1 动态评价法——横向振动试验 | 第49-50页 |
4.1.2 静态评价法——拧出力矩实验 | 第50页 |
4.2 不同防松方式对紧固件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4.2.1 横向振动试验分析 | 第50-53页 |
4.2.2 松脱力矩试验分析 | 第53-54页 |
4.3 有效力矩型锁紧螺母的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4.3.1 反复使用对紧固件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反复使用对紧固件轴向夹紧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提高自锁螺纹连接防松性能的方法 | 第58-71页 |
5.1 自锁螺纹连接防松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6页 |
5.1.1 预紧力对螺纹连接的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5.1.2 紧固件本体特征对螺纹连接的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5.1.3 摩擦系数对螺纹连接的防松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5.2 提高锁紧性能的方法 | 第66-70页 |
5.2.1 提高螺栓的利用率 | 第66-67页 |
5.2.2 提高预紧力的稳定性 | 第67-68页 |
5.2.3 改变紧固件的本体特征 | 第68页 |
5.2.4 保证连接件的制造精度 | 第68-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扭矩-夹紧力关系表 | 第79-81页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附录C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