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1 高层梯队理论 | 第16-17页 |
2.1.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17-18页 |
2.1.3 创业机会理论 | 第18-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31页 |
2.2.1 创业团队异质性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2.2 社会网络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2.2.3 机会识别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31页 |
2.3 研究评述 | 第31-32页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2-42页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4-40页 |
3.2.1 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创业团队内部异质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创业团队内部异质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社会网络对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6 社会网络在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和机会识别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38-39页 |
3.2.7 社会网络在创业团队内部异质性和机会识别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研究设计与问卷试测 | 第42-50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42页 |
4.2 变量度量 | 第42-45页 |
4.2.1 因变量 | 第43页 |
4.2.2 自变量 | 第43-44页 |
4.2.3 中介变量 | 第44-45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45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4 问卷试测 | 第46-49页 |
4.4.1 小样本数据收集 | 第46页 |
4.4.2 小样本检验标准 | 第46-47页 |
4.4.3 小样本的信效度检验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大样本调查与假设检验 | 第50-66页 |
5.1 数据收集 | 第50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5.3 样本的信效度检验 | 第51-53页 |
5.3.1 机会识别的信效度检验 | 第51-52页 |
5.3.2 团队外部异质性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2页 |
5.3.3 团队内部异质性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2页 |
5.3.4 社会网络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2-53页 |
5.4 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 第53页 |
5.5 序列相关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3-54页 |
5.6 相关分析 | 第54页 |
5.7 回归分析 | 第54-64页 |
5.7.1 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 | 第54-55页 |
5.7.2 创业团队内部异质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 | 第55-56页 |
5.7.3 创业团队异质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研究 | 第56-58页 |
5.7.4 社会网络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 | 第58-60页 |
5.7.5 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60-64页 |
5.8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本文基本结论 | 第66-67页 |
6.2 管理启示与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调研问卷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