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引言第9-26页
    1.1 舞毒蛾相关生物学第9-17页
        1.1.1 危害与分布第9-10页
        1.1.2 生活史第10页
        1.1.3 舞毒蛾天敌及制约能力第10-11页
        1.1.4 舞毒蛾的防治第11页
        1.1.5 物理防治第11-12页
        1.1.6 化学药剂防治第12页
        1.1.7 生物防治第12-17页
            1.1.7.1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第13页
            1.1.7.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第13-16页
            1.1.7.3 关于荧光增白剂VBL分析第16-17页
    1.2 VBL增效作用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中国的舞毒蛾病毒研究第17-18页
        1.2.2 国内外荧光增白剂研究第18-22页
            1.2.2.1 国外荧光增白剂研究第18-19页
            1.2.2.2 中国荧光增白剂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3 国内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3.1 国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第22页
            1.2.3.2 在中国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过程第23-26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2.1 供试材料第26页
    2.2 舞毒蛾幼虫饲养方法第26-28页
        2.2.1 卵面的消毒第26-27页
        2.2.2 人工饲料的制作第27页
        2.2.3 幼虫饲养第27页
        2.2.4 供试幼虫的选取与病毒的饲喂第27-28页
    2.3 LdNPV的分离题纯第28页
    2.4 荧光素VBL对于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分析第28-30页
        2.4.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第28页
        2.4.2 VBL的增效作用测定第28-29页
            2.4.2.1 生物测定第29页
            2.4.2.2 数据的处理第29页
        2.4.3 实验的计划(VBL浓度筛选)第29-30页
            2.4.3.1 确定VBL最佳浓度研究办法第29页
            2.4.3.2 VBL的抗紫外线作用的研究计划第29-30页
        2.4.4 数据的处理第30页
    2.5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最佳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亚致死的影响第30-31页
        2.5.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第30-31页
        2.5.2 最佳复配剂不同浓度的病毒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5.3 数据统计与分祈第31页
    2.6 荧光素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第31-34页
        2.6.1 幼虫饲养及前期处理第31-32页
        2.6.2 酶液提取第32页
        2.6.3 实验液的配置第32页
        2.6.4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uthioneS-transferases 活性测定第32-33页
        2.6.5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3页
        2.6.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3-34页
3.结果与分析第34-58页
    3.1 荧光素VBL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的影响分析第34-37页
        3.1.1 筛选获得LdNPV的最佳复配剂第34-35页
        3.1.2 LdNPV的不同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影响第35-37页
        3.1.3 小结第37页
    3.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的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第37-40页
        3.2.1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死亡率的分析第37-39页
        3.2.2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第39页
        3.2.3 不同浓度LdNPV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LT_(50)第39页
        3.2.4 小结第39-40页
    3.3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后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第40-44页
        3.3.1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第40-41页
        3.3.2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影响第41-42页
        3.3.3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蛹的影响第42-43页
        3.3.4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病毒对舞毒蛾的产卵量及性比的影响第43页
        3.3.5 小结第43-44页
    3.4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及其组分对舞毒蛾4龄幼虫酶的影响第44-58页
        3.4.1 血淋巴的谷胱肽S转移酶第44-51页
            3.4.1.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血淋巴GST的比较第45-49页
            3.4.1.2 小结第49-51页
        3.4.2 中肠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第51-58页
            3.4.2.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中肠GST比较第52-56页
            3.4.2.2 小结第56-58页
4.结论与讨论第58-63页
    4.1 结论第58页
    4.2 讨论第58-62页
    4.3 论文的创新点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第71-73页
作者简介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团队异质性、社会网络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客户满意和客户价值的AP公司客户细分与客户维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