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党的凝聚力的概念分析 | 第9-10页 |
1.2.2 党的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2.3 党的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 第11页 |
1.2.4 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主要途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3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转型期及党的凝聚力概述 | 第14-25页 |
2.1 转型期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14-16页 |
2.2 党的凝聚力概述 | 第16-25页 |
2.2.1 党的凝聚力的含义 | 第16-19页 |
2.2.2 党的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2.2.3 党的凝聚力的价值功能 | 第22-25页 |
3 党的凝聚力的建设历程及经验总结 | 第25-34页 |
3.1 党的凝聚力的建设历程 | 第25-31页 |
3.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 | 第25-26页 |
3.1.2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 | 第26-28页 |
3.1.3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 | 第28-29页 |
3.1.4 建国至十八大期间党的凝聚力建设 | 第29-31页 |
3.2 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第31-34页 |
3.2.1 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凝聚力建设的关键点 | 第31-32页 |
3.2.2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党的凝聚力建设的落脚点 | 第32页 |
3.2.3 科学及时地应对社会矛盾是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 | 第32-34页 |
4 转型期党的凝聚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34-41页 |
4.1 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挑战 | 第34-36页 |
4.1.1 理想信念出现松弛 | 第34-35页 |
4.1.2 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 第35页 |
4.1.3 党员干部脱离群众 | 第35-36页 |
4.2 大众心理诉求方面的挑战 | 第36-38页 |
4.2.1 利益冲突加剧 | 第36页 |
4.2.2 社会公正缺失 | 第36-37页 |
4.2.3 社会安全感弱化 | 第37-38页 |
4.3 国际国内环境方面的挑战 | 第38-41页 |
4.3.1 苏东剧变的负面效应 | 第38页 |
4.3.2 多元思潮冲击主流价值观 | 第38-39页 |
4.3.3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 第39-41页 |
5 转型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41-49页 |
5.1 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 第41-43页 |
5.1.1 加强思想建设,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 第41页 |
5.1.2 注重廉政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第41-42页 |
5.1.3 狠抓作风建设,培育和谐扎实的党群关系 | 第42-43页 |
5.2 掌握社会心理预期,满足大众心理诉求 | 第43-46页 |
5.2.1 整合社会利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3-44页 |
5.2.2 维护社会公正,公平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 | 第44-45页 |
5.2.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45-46页 |
5.3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善党的执政环境 | 第46-49页 |
5.3.1 坚定“四个自信”,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 第46页 |
5.3.2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6-47页 |
5.3.3 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 第47-49页 |
6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