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木薯叶的保健特性及利用现状 | 第11-15页 |
1.1.1 木薯叶的保健功能 | 第11-13页 |
1.1.2 木薯叶的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第15-18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 | 第15-17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 | 第17-18页 |
1.3 木薯叶黄酮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木薯叶黄酮种类及功能 | 第18-19页 |
1.3.2 木薯叶黄酮提取、纯化分离及鉴定 | 第19-20页 |
1.4 植物叶片采后干燥贮存对黄酮提取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植物叶片采后干燥贮存对黄酮提取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木薯叶总黄酮测定方法优化 | 第24-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木薯叶 | 第24页 |
2.1.2 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木薯叶总黄酮提取液制备 | 第25页 |
2.2.2 木薯叶总黄酮提取液的纯化方法优化 | 第25-26页 |
2.2.3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 第26-27页 |
2.2.4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7页 |
2.2.5 木薯叶总黄酮显色时间的优化 | 第27页 |
2.2.6 方法学考察 | 第27-28页 |
2.2.7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28-35页 |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2.3.3 木薯叶总黄酮提取液纯化方法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29-32页 |
2.3.4 木寒叶总黄爾比色条件化化结果及分祈 | 第32-33页 |
2.3.5 方法学考察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2.4 讨论和结论 | 第35-37页 |
2.4.1 讨论 | 第35-36页 |
2.4.2 结论 | 第36-37页 |
3 干燥温度对3个品种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的影响研究 | 第37-4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1 木薯叶 | 第37页 |
3.1.2 试剂 | 第37页 |
3.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检测 | 第37-38页 |
3.2.2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38-42页 |
3.3.1 干燥温度对华南7号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3.2 干燥温度对华南9号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3.3.3 干燥温度对华南205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3.3.4 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的品种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3.4 讨论和结论 | 第42-43页 |
3.4.1 讨论 | 第42页 |
3.4.2 结论 | 第42-43页 |
4 干燥温度对木薯叶总黄酮制得率影响的机理研究 | 第43-51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4.1.1 木薯叶提取液 | 第43页 |
4.1.2 试剂 | 第4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已知成分定量方法 | 第43-44页 |
4.2.2 未知成分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3.1 干燥温度对木薯叶黄酮成分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2 木薯叶中黄酮成分的鉴定 | 第48-49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4.4.1 讨论 | 第49-50页 |
4.4.2 结论 | 第50-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试验研究总结 | 第51-52页 |
5.2 创新点 | 第52页 |
5.3 展望与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