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历史及背景 | 第9-10页 |
1.1.1 悬钩子属分类研究历史及背景 | 第9-10页 |
1.1.2 黑锁莓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云贵高原隆起对植物地理分布和演化的影响 | 第10-11页 |
1.3 谱系地理学综述 | 第11-16页 |
1.3.1 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3.2 谱系地理学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2-14页 |
1.3.3 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黑锁莓分类修订 | 第17-35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1.1 确定分布现状野外采集和观察 | 第17页 |
2.1.2 文献资料研究 | 第17页 |
2.1.3 标本研究 | 第17页 |
2.2 黑锁莓的形态性状分析 | 第17-23页 |
2.2.1 习性 | 第18页 |
2.2.2 根 | 第18页 |
2.2.3 茎和小枝 | 第18-19页 |
2.2.4 叶 | 第19-20页 |
叶柄 | 第19页 |
托叶 | 第19页 |
叶片 | 第19-20页 |
叶脉 | 第20页 |
2.2.5 花序 | 第20-21页 |
2.2.6 花 | 第21-22页 |
花的大小 | 第21页 |
花梗和花萼 | 第21页 |
花瓣 | 第21页 |
雄蕊群和雌蕊群 | 第21页 |
花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7 果实 | 第22页 |
2.2.8 毛被及其它附属物 | 第22-23页 |
白粉 | 第22页 |
腺体和腺毛 | 第22页 |
叶背、子房及果实的的毛被 | 第22-23页 |
刺 | 第23页 |
2.2.9 小结 | 第23页 |
2.3 黑锁莓分类处理 | 第23-35页 |
第三章 黑锁莓谱系地理学研究 | 第35-57页 |
3.1 材料 | 第35-37页 |
3.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3页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7-39页 |
3.3.1.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3.3.1.2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38-39页 |
3.3.2 引物筛选和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39-40页 |
3.3.3 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3.3.3.1 序列比对和片段联合 | 第40-41页 |
3.3.3.2 联合片段的同质性分析 | 第41页 |
3.3.3.3 单倍型检测分析和系统发育 | 第41-42页 |
3.3.3.4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 第42页 |
3.3.3.5 居群历史扩张动态 | 第42-43页 |
3.3.3.6 黑锁莓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关系分析 | 第43页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3-57页 |
3.4.1 DNA提取 | 第43-44页 |
3.4.2 引物筛选和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 第44-46页 |
3.4.3 数据分析结果 | 第46-57页 |
3.4.3.1 序列特征和单倍型分布 | 第46-48页 |
两片段联合分析结果 | 第48页 |
3.4.3.2 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 第48-51页 |
单倍型多样性及核酸多样性分析 | 第48-50页 |
物种及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50页 |
群体遗传结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3.4.3.3 居群扩张历史分析 | 第51-52页 |
失配分析 | 第51-52页 |
中性检测 | 第52页 |
3.4.3.4 单倍型建树 | 第52-54页 |
单倍型建树 | 第52-54页 |
3.4.3.5 黑锁莓极其近缘种的分类关系分析 | 第54-5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7-59页 |
4.1 黑锁莓的分类修订 | 第57页 |
4.2 黑锁莓的遗传多样性 | 第57-58页 |
4.3 黑锁莓及近缘种的关系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