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羽毛球基本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3.2 有关羽毛球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 第12-14页 |
1.3.3 有关羽毛球技术的表面肌电分析 | 第14-16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6-17页 |
2.2.3 测试法 | 第17-19页 |
2.2.4 羽毛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阶段划分及技术动作时刻点界定 | 第19-21页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1页 |
3.1 .羽毛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整体动作分析 | 第22-25页 |
3.1.1 完成测试动作不同阶段时间比例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3.1.2 不同时刻下肢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3.2 羽毛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第25-36页 |
3.2.1 引拍阶段技术动作分析 | 第25-30页 |
3.2.2 挥拍击球阶段技术动作分析 | 第30-36页 |
3.3 羽毛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各肌肉肌电特征分析 | 第36-41页 |
3.3.1 肌肉积分肌电总值及贡献率分析 | 第36-37页 |
3.3.2 各阶段肌肉积分肌电值及贡献率分析 | 第37-4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4.1 结论 | 第41页 |
4.2 建议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