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4页 |
1.1 中国稻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1.1 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空育131 | 第10-11页 |
1.1.2 “贡米”稻花香2号 | 第11页 |
1.2 稻米品质的组成及评价标准 | 第11-14页 |
1.2.1 加工品质 | 第12页 |
1.2.2 外观品质 | 第12页 |
1.2.3 蒸煮与食味品质 | 第12-14页 |
1.2.4 营养品质 | 第14页 |
1.3 稻米品质的遗传 | 第14-16页 |
1.3.1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 第15页 |
1.3.2 淀粉合成酶 | 第15-16页 |
1.3.3 淀粉分支酶 | 第16页 |
1.3.4 淀粉去分支酶 | 第16页 |
1.4 DH系的构建 | 第16-19页 |
1.4.1 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水稻花药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9-20页 |
1.6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8 本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 第24页 |
2.1.3 试验所需引物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3页 |
2.2.1 明确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 第24-25页 |
2.2.2 用MAS将差异基因SBE3、SSII-1从稻花香2号导入空育131中 | 第25-26页 |
2.2.3 利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花药构建DH系群体 | 第26-28页 |
2.2.4 花药培养分化培养基的优化(该部分已经发表论文) | 第28-30页 |
2.2.5 SSR标记分析DH系群体的基因型 | 第30-32页 |
2.2.6 差异基因SBE3、SSII-1 DH植株和BC_1F_4代交换单株胶稠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58页 |
3.1 明确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 第33-37页 |
3.1.1 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 第33-34页 |
3.1.2 测序分析淀粉合成途径中米质基因在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间的差异 | 第34-35页 |
3.1.3 验证差异基因SBE3、SSII-1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的差异位点 | 第35-37页 |
3.2 利用MAS将差异基因SBE3、SSII-1从稻花香2号导入空育131中 | 第37-42页 |
3.2.1 SBE3两侧交换单株的筛选 | 第38-40页 |
3.2.2 SSII-1两侧交换单株的筛选 | 第40-42页 |
3.3 利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_1花药构建DH系群体 | 第42-44页 |
3.3.1 对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杂交F_1植株的验证 | 第42页 |
3.3.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能力 | 第42-44页 |
3.3.3 DH系的结实率 | 第44页 |
3.4 花药培养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 第44-48页 |
3.4.1 长时间继代的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 | 第44页 |
3.4.2 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不同影响因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 DH系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48-50页 |
3.6 DH系群体的SSR标记分析 | 第50-53页 |
3.6.1 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 第50页 |
3.6.2 DH系纯合性的鉴定 | 第50-51页 |
3.6.3 DH系偏分离的分析 | 第51-53页 |
3.7 差异基因SBE3、SSII-1DH植株和BC_1F_4代交换单株胶稠度的测定 | 第53-58页 |
3.7.1 对含有差异基因SBE3、SSII-1DH植株的选择及胶稠度测定 | 第53-55页 |
3.7.2 对含差异基因SBE3、SSII-1BC_1F_4代交换单株的筛选及胶稠度测定 | 第55-57页 |
3.7.3 SBE3、SSII-1与胶稠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8-62页 |
4.1 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米质差异的原因 | 第58页 |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标记系统的建立 | 第58-59页 |
4.3 DH构建的注意事项及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 第59-60页 |
4.4 DH系群体SSR标记及特性分析 | 第60页 |
4.5 下一步试验思路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