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6页 |
1.1 白及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白及的背景概况 | 第12-13页 |
1.1.2 白及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3页 |
1.1.3 白及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1.1.4 白及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白及繁育系统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1 白及花部综合结构特征 | 第15页 |
1.2.2 白及开花物候期的观测 | 第15-16页 |
1.2.3 白及的人工授粉 | 第16页 |
1.2.4 白及的生殖补偿机制和繁育系统研究 | 第16页 |
1.3 白及的组培快速繁殖技术 | 第16-18页 |
1.3.1 白及的组织培养技术 | 第16-17页 |
1.3.2 白及再生体系的流程 | 第17-18页 |
1.4 药用植物中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内生真菌的概念 | 第18页 |
1.4.2 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 | 第18-19页 |
1.4.3 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发育的影响 | 第19-21页 |
1.4.4 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应用 | 第21页 |
1.4.5 菌根真菌的观察、分离与鉴定 | 第21-23页 |
1.4.6 菌根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3-26页 |
第2章 白及的无菌快速育苗 | 第26-36页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3 实验试剂与基质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白及种子的非共生萌发 | 第27-28页 |
2.2.2 白及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 第28页 |
2.2.3 试管苗移栽基质的筛选 | 第28-29页 |
2.2.4 试管苗移栽 | 第29页 |
2.2.5 试验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3.1 种子无菌萌发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3.2 生根壮苗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3.3 移基质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3章 白及种子的直播育苗 | 第36-46页 |
3.1 研究仪器与材料 | 第36-37页 |
3.1.1 研究地点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花粉粒形态观测与活力的测定 | 第37页 |
3.2.2 不同年限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37页 |
3.2.3 种子萌发周期的动态观测 | 第37页 |
3.2.4 不同育苗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白及的人工授粉 | 第3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3.0 白及花粉的活力 | 第38-39页 |
3.3.1 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 第40页 |
3.3.3 育苗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6页 |
第4章 白及菌根显微结构观测及共生菌“诱捕” | 第46-56页 |
4.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4.2.1 白及根部表面结构观测 | 第46-47页 |
4.2.2 徒手切片法的制作 | 第47页 |
4.2.3 苯胺蓝染色压片法的制作 | 第47页 |
4.2.4 酸性乳酸品红染色压片的制作 | 第47页 |
4.2.5 原生地播种诱捕法 | 第47-4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4.3.1 白及菌根的外部形态 | 第49-50页 |
4.3.2 白及菌根结构的显微观察 | 第50页 |
4.3.3 种子原地共生萌发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白及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56-68页 |
5.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1.3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5.2.1 菌根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57-58页 |
5.2.2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58页 |
5.2.3 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3.1 白及菌根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59-62页 |
5.3.2 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 第62页 |
5.3.3 部分菌株的ITS序列 | 第62-64页 |
5.3.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6章 白及促生菌的筛选 | 第68-78页 |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6.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6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6.2.1 组培苗与真菌的共生培养 | 第68-69页 |
6.2.2 菌根真菌与盆栽苗的共生培养 | 第6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6.3.1 真菌对组培苗的影响 | 第69-73页 |
6.3.2 真菌对盆栽苗的影响 | 第73-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菌根真菌促生机制的研究 | 第78-88页 |
7.1 材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7.1.2 实验试剂 | 第78-79页 |
7.1.3 实验仪器 | 第79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7.2.1 菌根真菌产NH3能力的研究 | 第79页 |
7.2.2 菌根真菌溶磷能力的研究 | 第79-80页 |
7.2.3 菌根真菌分泌物的成分检测 | 第80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7.3.1 菌根真菌产NH_3 | 第80-81页 |
7.3.2 菌根真菌溶磷 | 第81-82页 |
7.3.3 植物激素的薄层色谱 | 第82-83页 |
7.3.4 发酵液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析 | 第83-8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8章 总结 | 第88-90页 |
第9章 问题与展望 | 第90-94页 |
9.1 白及的传粉机制 | 第90-91页 |
9.2 白及的菌根真菌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