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空育131香味品质及PgRab7转基因水稻耐盐碱功能验证

第一部分: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空育131香味品质第3-77页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30页
        1.1 香稻的研究进展第11-16页
            1.1.1 香稻的定义及香味类型第11-12页
            1.1.2 香稻品种稻花香2号第12-13页
            1.1.3 香米香味的化学成分第13页
            1.1.4 水稻香味的鉴定方法第13-14页
            1.1.5 水稻香味基因的遗传调控分析第14-15页
            1.1.6 水稻香味基因的定位研究第15页
            1.1.7 水稻香味形成机制第15-16页
        1.2 水稻品种空育131第16-17页
        1.3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第17-20页
            1.3.1 稻瘟病的危害第17-18页
            1.3.2 稻瘟病抗性基因第18-20页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0-25页
            1.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及优点第20页
            1.4.2 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第20-21页
            1.4.3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第21-25页
        1.5 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条件第25-26页
        1.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第26-28页
            1.6.1 构建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第26-27页
            1.6.2 转移野生种质有利基因和改良水稻栽培品种第27页
            1.6.3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27-28页
        1.7 基因芯片辅助育种技术第28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0-50页
        2.1 试验材料第30-38页
            2.1.1 供试水稻材料第30页
            2.1.2 用于前景选择的引物第30-31页
            2.1.3 OsBadh2基因两侧的SSR标记第31-33页
            2.1.4 用于背景选择的SSR标记第33-34页
            2.1.5 用于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的引物第34页
            2.1.6 相关试剂及配方第34-37页
            2.1.7 主要仪器第37-38页
        2.2 实验方法第38-50页
            2.2.1 水稻基因组的分子检测方法第38-41页
            2.2.2 电泳结果分析第41-42页
            2.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第42-47页
            2.2.4 水稻香气(味)的鉴定方法第47页
            2.2.5 水稻田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案第47-49页
            2.2.6 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数据收集第49-50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50-73页
        3.1 香味基因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之间的序列比对第50页
        3.2 OsBadh2基因内分子标记鉴定系统的建立第50-53页
            3.2.1 显性标记第50-51页
            3.2.2 dCAPS标记第51-52页
            3.2.3 共显性标记第52-53页
        3.3 与Pi9基因连锁的标记第53页
        3.4 OsBadh2基因两侧分子标记鉴定系统的建立第53-54页
        3.5 改良型空育131背景选择的SSR标记第54页
        3.6 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的回交后代鉴定选择第54-67页
            3.6.1 BC_1F_1代前景选择第54-55页
            3.6.2 BC_1F_2代前景选择及OsBadh2基因一侧交换单株筛选第55-57页
            3.6.3 BC_1F_3代前景选择及OsBadh2基因两侧交换单株筛选第57-59页
            3.6.4 BC_2F_1代前景选择及背景选择第59-63页
            3.6.5 BC_3F_1代前景选择及背景选择第63-67页
        3.7 氢氧化钾法和咀嚼法鉴定回交后代单株香味表型第67-68页
        3.8 BC_2F_1代农艺性状表现第68-71页
        3.9 AFLP技术分析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第71-72页
        3.10 BC_2F_1代前景选择入选的植株与空育131(Pi9)复合杂交F_1代的鉴定第72-73页
    第4章 讨论第73-76页
        4.1 用于跟踪OsBadh2基因的前景选择标记第73页
        4.2 OsBadh2基因两侧分子标记鉴定系统的建立第73-74页
        4.3 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回交后代的鉴定选择第74-75页
        4.4 从BC_1F_2代开始筛选交换单株的必要性第75页
        4.5 下一步需要完成的工作第75-76页
    第5章 结论第76-77页
第二部分: PgRab7转基因水稻耐盐碱功能验证第77-126页
    中文摘要第77-78页
    Abstract第78-79页
    第1章 前言第79-97页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第79-81页
        1.2 植物耐盐碱的作用机理第81-85页
            1.2.1 离子调节和离子区隔化第81-83页
            1.2.2 有机渗透调节机制第83-84页
            1.2.3 活性氧清除机制第84-85页
            1.2.4 植物激素调节机制第85页
        1.3 植物转基因技术第85-89页
            1.3.1 植物转基因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流程第86-87页
            1.3.2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第87-89页
        1.4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第89-94页
            1.4.1 抗逆转基因水稻第89-90页
            1.4.2 改良品质转基因水稻第90-91页
            1.4.3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第91-93页
            1.4.4 抗虫转基因水稻第93-94页
        1.5 水稻耐盐碱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第94-95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5-97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97-108页
        2.1 试验材料第97-101页
            2.1.1 供试水稻材料第97页
            2.1.2 转基因阳性植株检测引物第97页
            2.1.3 仪器设备第97-99页
            2.1.4 试验所需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99-101页
        2.2 实验方法第101-108页
            2.2.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第101-102页
            2.2.2 水稻种子的组织培养第102-103页
            2.2.3 转基因植株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103-104页
            2.2.4 转基因水稻芽期耐盐碱鉴定第104-105页
            2.2.5 水稻苗期盐碱地表型调查第105页
            2.2.6 水稻叶片耐盐碱持绿性鉴定第105-106页
            2.2.7 室内盐碱土水稻苗期抗性鉴定第106-107页
            2.2.8 室内盐碱培养基水稻苗期抗性鉴定第107-108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108-123页
        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8页
        3.2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的PCR分析第108-109页
        3.3 水稻苗期盐碱地表型分析第109-110页
        3.4 室内盐碱土鉴定水稻耐盐碱性第110-111页
        3.5 室内盐碱培养基鉴定水稻耐盐碱性第111-114页
            3.5.1 盐碱培养基最适盐碱浓度的筛选第111-112页
            3.5.2 转基因水稻在盐碱培养基中耐盐碱鉴定第112-114页
        3.6 水稻芽期耐盐碱鉴定第114-117页
        3.7 转基因水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117-119页
        3.8 水稻叶片耐盐碱持绿性鉴定第119-123页
            3.8.1 水稻叶片耐盐碱性表型分级第119-120页
            3.8.2 转基因水稻叶片耐盐碱表型分析第120-121页
            3.8.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121-123页
    第4章 讨论第123-125页
        4.1 转PgRab7基因水稻耐盐碱性差异分析第123页
        4.2 盐碱胁迫下测定脯氨酸含量第123-124页
        4.3 盐碱培养基最适盐碱浓度的筛选第124页
        4.4 室内盐碱土鉴定水稻幼苗抗性第124-125页
    第5章 结论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
下一篇:用DH系群体定位水稻耐盐碱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