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英汉对照表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概述 | 第11-13页 |
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由来 | 第11-12页 |
1.1.2 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简介 | 第12-13页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 第13-16页 |
1.2.1 PRRSV的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1.2.2 PRRSV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2.3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3 PRRS的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1.4 PRRS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7页 |
1.5 PRRS的诊断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病毒分离 | 第17-18页 |
1.5.2 血清学检测 | 第18页 |
1.5.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8-19页 |
1.6 PRRS的病理学研究 | 第19-20页 |
1.6.1 猪主要免疫器官概述 | 第19-20页 |
1.6.2 酯酶染色 | 第20页 |
1.6.3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 | 第20页 |
1.7 PRRS的疫苗使用 | 第20-22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2-23页 |
2.1.3 实验耗材 | 第23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1.5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攻毒 | 第24-25页 |
2.2.2 体温及临床观察 | 第25页 |
2.2.3 攻毒后临床症状观察 | 第25-26页 |
2.2.4 试验猪肺脏的病理学评价 | 第26-27页 |
2.2.5 病理剖检及标本采集 | 第27页 |
2.2.6 病料组织处理 | 第27页 |
2.2.7 组织包埋 | 第27-28页 |
2.2.8 切片 | 第28页 |
2.2.9 染色 | 第28-29页 |
2.2.10 H.E.镜检 | 第29页 |
2.2.11 酯酶染色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2.2.12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条件优化 | 第30-31页 |
2.2.13 病料的酯酶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42页 |
3.1 体温变化 | 第31页 |
3.2 临床表现及评分 | 第31-33页 |
3.3 肺部病变评分 | 第33-35页 |
3.4 剖检病理变化 | 第35-37页 |
3.5 主要免疫器官组织学变化(H.E.) | 第37-39页 |
3.5.1 脾脏组织学变化 | 第37-38页 |
3.5.2 淋巴结组织学变化 | 第38-39页 |
3.5.3 扁桃体组织学变化 | 第39页 |
3.6 酯酶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条件优化 | 第39-40页 |
3.7 实验猪免疫器官酯酶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染色结果 | 第40页 |
3.8 疫苗保护力 | 第40-4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2-46页 |
4.1 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42-44页 |
4.1.1 体温 | 第42页 |
4.1.2 疫苗保护力 | 第42-43页 |
4.1.3 H.E.染色结果 | 第43-44页 |
4.1.4 免疫器官的酯酶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 | 第44页 |
4.2 讨论 | 第44-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