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特性 | 第12页 |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体内吸收代谢 | 第12-13页 |
1.2.1 ZEA的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1.2.2 ZEA的吸收和代谢 | 第13页 |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 第13-14页 |
1.3.1 ZEA的生殖毒性 | 第13页 |
1.3.2 ZEA的致癌性 | 第13-14页 |
1.3.3 ZEA的细胞毒性 | 第14页 |
1.4 生殖毒性与肿瘤 | 第14-15页 |
1.4.1 生殖毒理学 | 第14-15页 |
1.4.2 生殖毒性的危害 | 第15页 |
1.4.3 环境内分泌生殖毒性干扰物 | 第15页 |
1.4.4 生殖性毒素与肿瘤的联系 | 第15页 |
1.5 子宫内膜癌 | 第15-16页 |
1.5.1 子宫内膜癌简介 | 第15-16页 |
1.5.2 子宫内膜癌细胞简介 | 第16页 |
1.6 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 | 第16-17页 |
1.6.1 有丝分裂灾难 | 第16页 |
1.6.2 细胞凋亡 | 第16-17页 |
1.6.2.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 第16-17页 |
1.6.2.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 | 第17页 |
1.7 人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GE) | 第17-18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2.1 细胞系 | 第18页 |
2.2 主要材料试剂与耗材 | 第18-19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4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20-22页 |
2.4.1 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 | 第20页 |
2.4.2 细胞活性检测 | 第20-21页 |
2.4.3 细胞DAPI染色 | 第21-22页 |
2.4.3.1 细胞样品制备 | 第21页 |
2.4.3.2 试剂配置 | 第21页 |
2.4.3.3 DAPI染色 | 第21-22页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第22-23页 |
2.5.1 细胞样品准备 | 第22页 |
2.5.2 流式试剂配置 | 第22页 |
2.5.3 操作步骤 | 第22-23页 |
2.6 细胞凋亡指标检测 | 第23页 |
2.6.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 第23页 |
2.6.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23页 |
2.7 人类数字基因谱(DGE)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2.7.1 样品准备 | 第23-24页 |
2.7.2 测序流程 | 第24-25页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25-27页 |
2.8.1 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25页 |
2.8.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8.3 反转录RNA | 第26-27页 |
2.8.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7页 |
2.8.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9 目的蛋白验证 | 第27-28页 |
2.9.1 蛋白样品制备 | 第27-28页 |
2.9.2 Westernblot验证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3.1 细胞形态与数量观察结果 | 第28-29页 |
3.2 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第29-31页 |
3.3 DAPI染色结果 | 第31页 |
3.4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5 细胞凋亡指标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5.1 细胞活性氧含量检测 | 第32页 |
3.5.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32-33页 |
3.6 人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数据分析结果 | 第33-36页 |
3.6.1 转录组表达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3.6.2 转录组GO与KEGG分析 | 第35-36页 |
3.7 相关目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验证结果 | 第36-37页 |
3.8 相关目的蛋白表达验证 | 第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5 结论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