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众创空间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1.1.1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 第11页 |
| 1.1.2 全球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 第11-12页 |
| 1.1.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 | 第12-13页 |
| 1.1.4 众创空间在国内的兴起 | 第13-14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1.3 论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的框架 | 第15-16页 |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2.1.1 创新2.0 | 第17-18页 |
| 2.1.2 创客 | 第18-19页 |
| 2.1.3 孵化器 | 第19页 |
| 2.1.4 众创空间 | 第19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2.2.1 长尾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创业生态理论 | 第20-21页 |
| 2.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 2.2.4 目标市场定位理论 | 第22页 |
| 2.3 众创空间的沿革及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 2.3.1 产业园的研究 | 第22-23页 |
| 2.3.2 孵化器的研究 | 第23-24页 |
| 2.3.3 众创空间的研究 | 第24-26页 |
| 3. 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 第26-37页 |
| 3.1 国外标杆研究 | 第26-30页 |
| 3.1.1 Access Space | 第27页 |
| 3.1.2 We Work | 第27-28页 |
| 3.1.3 Y Combinator | 第28页 |
| 3.1.4 国外标杆汇总分析 | 第28-30页 |
| 3.2 国内标杆研究 | 第30-33页 |
| 3.2.1 创新工场 | 第30页 |
| 3.2.2 杭州梦想小镇 | 第30-31页 |
| 3.2.3 上海张江高科 | 第31-32页 |
| 3.2.4 国内标杆汇总分析 | 第32-33页 |
| 3.3 经验借鉴 | 第33-37页 |
| 3.3.1 明确价值主张 | 第33-34页 |
| 3.3.2 搭建合作平台 | 第34-35页 |
| 3.3.3 提供差异化服务 | 第35页 |
| 3.3.4 设计多级赢利点 | 第35-36页 |
| 3.3.5 发展园区协同模式 | 第36-37页 |
| 4. 昆明市众创空间发展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 第37-40页 |
| 4.1 昆明市众创空间发展环境PEST分析 | 第37-38页 |
| 4.1.1 政策环境 | 第37页 |
| 4.1.2 经济环境 | 第37页 |
| 4.1.3 社会环境 | 第37-38页 |
| 4.1.4 技术环境 | 第38页 |
| 4.2 昆明市众创空间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38-40页 |
| 5. 昆明市众创空间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40-61页 |
| 5.1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5.2 案例研究 | 第41-45页 |
| 5.2.1 样本概况 | 第41-42页 |
| 5.2.2 样本布局情况 | 第42-43页 |
| 5.2.3 运营及盈利模式 | 第43-44页 |
| 5.2.4 小结 | 第44-45页 |
| 5.3 问卷研究 | 第45-61页 |
| 5.3.1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 5.3.2 问卷设计 | 第45-47页 |
| 5.3.3 样本来源及问卷发放 | 第47页 |
| 5.3.4 问卷分析 | 第47-59页 |
| 5.3.5 小结 | 第59-6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6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6.2 建议措施 | 第61-64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附录Ⅰ: 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 附录Ⅱ: 调查问卷 | 第67-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