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2 住区的范畴 | 第10页 |
1.2.3 空间形态的范畴 | 第10-11页 |
1.3 关于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住区空间形态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基于紧凑度的住区空间形态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2页 |
2.1 住区空间形态基础理论 | 第17-20页 |
2.1.1 住区空间形态相关要素 | 第17-18页 |
2.1.2 我国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 | 第18-20页 |
2.2 紧凑度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 | 第20-22页 |
2.2.1 紧凑城市理论的发展 | 第20页 |
2.2.2 紧凑度的提出和发展 | 第20-22页 |
第3章 住区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30页 |
3.1 住区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第22页 |
3.1.1 具有相对较高的开发强度 | 第22页 |
3.1.2 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复合 | 第22页 |
3.1.3 兼顾住区空间舒适性要求 | 第22页 |
3.2 住区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9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22-24页 |
3.2.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维度和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3.2.3 住区紧凑度指标体系 | 第25-28页 |
3.2.4 各项指标权重 | 第28-29页 |
3.3 住区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第4章 样本住区紧凑度测度 | 第30-54页 |
4.1 采样原则与样本概况 | 第30-35页 |
4.1.1 住区空间形态 | 第30页 |
4.1.2 样本住区选取原则 | 第30页 |
4.1.3 样本概况 | 第30-32页 |
4.1.4 样本紧凑度计算 | 第32-35页 |
4.2 样本紧凑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35-49页 |
4.2.1 样本紧凑度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4.2.2 样本紧凑度与具体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4.2.3 与紧凑度成正相关的指标 | 第44页 |
4.2.4 与紧凑度成负相关的指标 | 第44页 |
4.2.5 与紧凑度弱相关性的指标 | 第44-45页 |
4.2.6 高权重指标(权重>0.1)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4.2.7 紧凑度最高的2个小区与紧凑度最低的2个小区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4.3 样本紧凑度的优化策略 | 第49-54页 |
4.3.1 对于中层住区的改进 | 第49-50页 |
4.3.2 对于高层住区的反思和优化 | 第50页 |
4.3.3 住区开放模式的探索 | 第50-5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作者介绍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