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阜阳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研究
上篇: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 第5-48页 |
下篇:工程设计研究报告 | 第48-133页 |
摘要 | 第49-50页 |
ABSTRACT | 第5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55-6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55-5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5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55-56页 |
1.2“城市双修”的缘起与指导 | 第56-57页 |
1.2.1 缘起 | 第56页 |
1.2.2 指导思想 | 第56页 |
1.2.3 基本原则 | 第56-57页 |
1.3“城市双修”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57-58页 |
1.3.1 阜阳项目的实际需求 | 第57-58页 |
1.3.2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内在需求 | 第58页 |
1.4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58-59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58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58-59页 |
1.4.3 城市空间特色 | 第59页 |
1.4.4“城市双修” | 第5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59-6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5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61-63页 |
第2章 城市空间特色解析 | 第63-77页 |
2.1 国内外研究 | 第63-72页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63-70页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70-72页 |
2.2 相关词义辨析 | 第72-74页 |
2.2.1 城市特色 | 第72页 |
2.2.2 城市空间特色 | 第72页 |
2.2.3 城市风貌 | 第72页 |
2.2.4 城市特色空间 | 第72-73页 |
2.2.5 城市风貌特色 | 第73页 |
2.2.6 区别与联系 | 第73-74页 |
2.3 城市空间特色发展困境 | 第74-77页 |
2.3.1 特色危机的原因 | 第74页 |
2.3.2 特色塑造的困境 | 第74-77页 |
第3章 阜阳城市空间特色架构研究 | 第77-89页 |
3.1 现状分析与资源梳理 | 第77-81页 |
3.1.1 空间特色资源分类 | 第77-80页 |
3.1.2 空间特色资源评级 | 第80-81页 |
3.2 建立空间特色结构 | 第81-83页 |
3.2.1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生成 | 第81-82页 |
3.2.2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 | 第82页 |
3.2.3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要素 | 第82-83页 |
3.3 提取空间特色要素 | 第83-89页 |
3.3.1 城市特色节点体系 | 第83-84页 |
3.3.2 城市特色地标体系 | 第84页 |
3.3.3 城市特色街道体系 | 第84-85页 |
3.3.4 城市特色廊道体系 | 第85页 |
3.3.5 城市特色界面体系 | 第85-89页 |
第4章“城市双修”的引入 | 第89-99页 |
4.1 理论支撑 | 第89-91页 |
4.1.1 有关生态修复的国内外研究 | 第89-90页 |
4.1.2 有关城市修补的国内外研究 | 第90-91页 |
4.2 各地实践 | 第91-92页 |
4.2.1 海南三亚 | 第91-92页 |
4.2.2 福建厦门 | 第92页 |
4.3 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92-95页 |
4.3.1 生态修复架构于生态系统 | 第92-93页 |
4.3.2 城市修补不止于物质空间 | 第93-95页 |
4.4 技术导则 | 第95-99页 |
4.4.1 六重原则 | 第95-96页 |
4.4.2 生态修复技术导则 | 第96页 |
4.4.3 城市修补技术导则 | 第96-99页 |
第5章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城市双修”手段 | 第99-119页 |
5.1 生态修复策略 | 第99-106页 |
5.1.1 万顷绿野——城市绿地修复 | 第99-101页 |
5.1.2 千年水城——城市水体修复 | 第101-106页 |
5.2 城市修补策略 | 第106-119页 |
5.2.1 百里中轴——功能设施修补 | 第106-108页 |
5.2.2 十大节点——空间环境修补 | 第108-115页 |
5.2.3 整体形态控制——城市风貌修补 | 第115-119页 |
第6章 城市空间特色分区塑造与综合管控 | 第119-131页 |
6.1 重点控制区域 | 第119-121页 |
6.1.1 重点控制区域范围 | 第119页 |
6.1.2 控制原则 | 第119-121页 |
6.2 次重点控制区域 | 第121-122页 |
6.2.1 次重点控制区域范围 | 第121页 |
6.2.2 控制原则 | 第121-122页 |
6.3 City Engine建模软件的引入 | 第122-131页 |
6.3.1 软件介绍 | 第122页 |
6.3.2 软件引入的必要性 | 第122-123页 |
6.3.3 建模流程 | 第123-130页 |
6.3.4 作用总结 | 第130-131页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第131-133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31-13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图片来源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