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流催化氧化再生过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3 研究路线 | 第8-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引言 | 第10-13页 |
2.1.1 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2.1.2 吸附剂再生意义及再生方法 | 第12-13页 |
2.2 催化氧化再生技术 | 第13-14页 |
2.2.1 干法催化氧化再生 | 第13页 |
2.2.2 微波催化氧化再生 | 第13页 |
2.2.3 催化湿式氧化再生法 | 第13-14页 |
2.2.4 光催化氧化再生法 | 第14页 |
2.2.5 其他催化氧化方法 | 第14页 |
2.3 催化氧化再生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2.4 催化氧化再生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4.1 单颗粒模型 | 第15-16页 |
2.4.2 反应器模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高温气流催化氧化再生过程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8-36页 |
3.1 高温气流催化氧化再生过程模型的建立 | 第18-25页 |
3.1.1 反应器模型的建立 | 第19-22页 |
3.1.2 球形颗粒物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3.2 高温气流催化氧化再生过程模型的数值求解 | 第25-36页 |
3.2.1 再生过程模型方程算法的确定 | 第25-29页 |
3.2.2 反应器模型方程的离散 | 第29-33页 |
3.2.3 球形颗粒模型方程无因次化 | 第33-34页 |
3.2.4 编程求解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数据模拟与模型检验 | 第36-39页 |
4.1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4.1.1 床层空隙率的计算 | 第36页 |
4.1.2 有效扩散系数的求取 | 第36-37页 |
4.1.3 污染物氧化的本征动力学 | 第37页 |
4.2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高温气流催化氧化再生过程分析 | 第39-45页 |
5.1 催化吸附剂内氧气浓度分布 | 第39-41页 |
5.2 反应器内氧气浓度分布 | 第41-42页 |
5.3 催化吸附剂粒径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5-46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建议 | 第45-46页 |
符号说明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