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纳米二氧化钛简介 | 第11-12页 |
1.2 纳米二氧化钛的基本特性 | 第12页 |
1.2.1 光催化特性 | 第12页 |
1.2.2 表面超亲水性 | 第12页 |
1.2.3 紫外线吸收特性 | 第12页 |
1.3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6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17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8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球藻生长及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19-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药品及仪器 | 第19页 |
2.1.2 小球藻的培养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TiO_2浓度配置 | 第20页 |
2.2.2 小球藻生长曲线测定 | 第20-21页 |
2.2.3 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情况 | 第21-23页 |
2.2.4 nTiO_2对小球藻酶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32页 |
2.3.1 小球藻生长的曲线及光密度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2.3.2 nTiO_2对小球藻生长状况的测定 | 第24-29页 |
2.3.3 nTiO_2对小球藻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大型蚤的生长繁殖及蓄积作用 | 第33-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药品及仪器 | 第33页 |
3.1.2 大型蚤的培养 | 第33-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纳米二氧化钛悬浮液配置 | 第34页 |
3.2.2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4页 |
3.2.3 21d慢性毒性试验 | 第34-35页 |
3.2.4 24h富集试验 | 第35页 |
3.2.5 72h净化试验 | 第35-3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6-43页 |
3.3.1 纳米和微米二氧化钛对照试验 | 第36-39页 |
3.3.2 不同浓度的nTiO_2对大型蚤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3 大型蚤对nTiO_224h的富集 | 第41-42页 |
3.3.4 大型蚤对nTiO_272h的净化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斑马鱼的蓄积效应及DNA损伤 | 第44-57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4.1.1 药品及仪器 | 第44页 |
4.1.2 斑马鱼的培养 | 第44-4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4.2.1 纳米二氧化钛浓度的配置 | 第45页 |
4.2.2 斑马鱼的生物富集实验 | 第45-46页 |
4.2.3 斑马鱼微核试验 | 第46-47页 |
4.2.4 斑马鱼的彗星实验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4.3.1 斑马鱼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富集结果 | 第48-49页 |
4.3.2 纳米二氧化钛诱变实验 | 第49-50页 |
4.3.3 纳米二氧化钛遗传毒性检测 | 第50-51页 |
4.3.4 斑马鱼的彗星图像 | 第51-52页 |
4.3.5 nTiO_2对斑马鱼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6 nTiO_2对斑马鱼肝细胞尾距(Olivetail)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