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8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与分布 | 第18-19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与症状 | 第19页 |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与生活史 | 第19-21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模式与分布 | 第21-25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源筛选 | 第25-26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 | 第26-27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机制 | 第31-39页 |
·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寄主对大豆胞囊线虫侵入的细胞及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32-33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33-37页 |
·抗病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37-38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遗传机制 | 第38-39页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 第39-46页 |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与应用 | 第39-40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手段 | 第40-43页 |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蛋白质组学的前景与展望 | 第45-46页 |
·基因表达谱研究概况 | 第46-48页 |
第二章 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组织抗性 | 第4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供试材料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抗感品种根内侵入二龄幼虫的数量变化 | 第50-51页 |
·抗感品种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抗感品种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的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 | 第54-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供试材料 | 第54-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内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 第64-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供试材料 | 第64-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69-70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0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70-7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大豆根系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5-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84页 |
·供试材料 | 第75-79页 |
·试验方法 | 第79-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杂交后代抗、感池的构建 | 第84页 |
·抗、感池大豆根系双向电泳图谱的比较 | 第84-85页 |
·抗、感池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第85-9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95-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103页 |
·供试材料 | 第95-97页 |
·试验方法 | 第97-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8页 |
·大豆总RNA的提取 | 第103-104页 |
·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104-105页 |
·咖啡酰辅酶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105-106页 |
·SCN侵染前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106-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大豆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研究 | 第110-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6页 |
·供试材料 | 第110-111页 |
·试验方法 | 第111-1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6页 |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 第116页 |
·表达谱测序评估 | 第116-118页 |
·基因表达注释 | 第118-121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121-125页 |
·反义链的转录分析 | 第125页 |
·新转录本的检测 | 第125页 |
·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25-126页 |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2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3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5页 |
·明确了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病类型 | 第132页 |
·防御酶系活性变化与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密切相关 | 第132页 |
·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密切相关 | 第132-133页 |
·膜脂过氧化作用、物质代谢与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密切相关 | 第133页 |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与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相关的蛋白质 | 第133-134页 |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灰皮支黑豆的KTI、CCoAOMT基因的序列 | 第134页 |
·利用基因表达谱筛选灰皮支黑豆在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 | 第134页 |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附录 | 第145-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53-155页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