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50页 |
·国内外高粱生产概况 | 第18-23页 |
·我国高粱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作物子粒淀粉遗传研究 | 第24-30页 |
·作物淀粉积累规律研究 | 第30-34页 |
·作物籽粒淀粉的影响因素 | 第34-47页 |
·光照 | 第35页 |
·肥效 | 第35-43页 |
·水分 | 第43-44页 |
·温度 | 第44-47页 |
·钾肥与淀粉 | 第47-48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8-50页 |
第二章 高粱子粒淀粉遗传规律研究 | 第50-62页 |
·前言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1-5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2页 |
·总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 第52-53页 |
·杂交一代总淀粉含量的表现 | 第53-54页 |
·支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 第54-55页 |
·杂交一代支链淀粉含量的表现 | 第55-56页 |
·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 第56-57页 |
·杂交一代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 | 第57-58页 |
·不同性状配合力关系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遗传变异与改良潜力 | 第59页 |
·、亲本和杂交一代总淀粉分析 | 第59-60页 |
·、亲本和杂交一代支链淀粉分析 | 第60页 |
·、亲本和杂交一代直链淀粉分析 | 第60页 |
·、杂种优势利用及高粱品质改良的对策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的研究 | 第62-84页 |
·前言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3-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81页 |
·高粱子粒淀粉含量积累动态变化 | 第65-68页 |
·高粱子粒淀粉积累速率动态变化 | 第68-71页 |
·不同淀粉含量水平高粱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 第71-75页 |
·不同淀粉含量水平高粱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75-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钾肥调控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84-114页 |
·前言 | 第84-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试验设计 | 第85-8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6页 |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111页 |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86-90页 |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90-101页 |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钾肥调控对不同类型高粱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106-111页 |
·讨论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研究结论 | 第114-116页 |
·高粱子粒淀粉遗传特性研究 | 第114页 |
·高粱淀粉积累特性及其与叶片生理关系的研究 | 第114-115页 |
·钾肥调控对高粱淀粉积累特性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8页 |
·深入开展高粱子粒淀粉遗传特性研究 | 第116页 |
·深入开展高粱叶片衰老机制与调控研究 | 第116页 |
·开展高粱根系特性研究 | 第116页 |
·开展土壤养分利用规律研究 | 第116-117页 |
·开展水、肥、密综合运筹下高淀粉高产潜力研究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