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PAHs概述 | 第9-10页 |
1.1.2 PAHs概念和性质 | 第9页 |
1.1.3 PAHs毒性和危害 | 第9页 |
1.1.4 PAHs污染来源和分布 | 第9-10页 |
1.2 PAHs降解研究 | 第10-12页 |
1.2.1 物理修复法 | 第10页 |
1.2.2 化学修复法 | 第10-11页 |
1.2.3 植物修复法 | 第11页 |
1.2.4 微生物修复法 | 第11-12页 |
1.3 白腐真菌及相关酶 | 第12-15页 |
1.3.1 白腐真菌概念 | 第12页 |
1.3.2 白腐真菌种类 | 第12页 |
1.3.3 白腐真菌降解酶系 | 第12-13页 |
1.3.4 漆酶 | 第13-14页 |
1.3.5 细胞色素P450酶系 | 第14页 |
1.3.6 羟基自由基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效降解菲和苯并[a]蒽白腐真菌菌种的筛选 | 第17-26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3.1 不同白腐真菌产酶能力 | 第19-20页 |
2.3.2 菲和苯并[a]蒽的标准曲线 | 第20-21页 |
2.3.3 白腐真菌对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能力 | 第21-22页 |
2.3.4 菲和苯并[a]蒽对14号菌产漆酶的影响 | 第22页 |
2.3.5 菲和苯并[a]蒽的代谢产物的测定分析 | 第22-24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2.4.1 结论 | 第24-25页 |
2.4.2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血红密孔菌H1胞内外组分对菲和苯并[a]蒽的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3.1 1-氨基苯并三唑(ABT)对菲和苯并[a]蒽降解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血红密孔菌H1胞外酶对菲和苯并[a]蒽转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血红密孔菌H1菌丝及匀浆菌丝对菲和苯并[a]蒽转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3.4.1 结论 | 第32-33页 |
3.4.2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羟基自由基在白腐真菌降解菲和苯并[a]蒽过程中的作用 | 第34-43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4.3.1 羟基自由基的量对菲和苯并[a]蒽转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2 菌丝的量对羟基自由基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3 白腐真菌在降解菲过程中漆酶活性与羟基自由基变化的关系 | 第38-39页 |
4.3.4 白腐真菌在降解苯并[a]蒽过程中漆酶活性与羟基自由基变化的关系 | 第39-41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4.4.1 结论 | 第41-42页 |
4.4.2 讨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