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有砟道床的应用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有砟道床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2 有砟道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1.3 有砟道床试验及装备研究现状 | 第24-36页 |
1.3.1 有砟道床相关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1.3.2 道床试验装备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1.4 离散元法在道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第36-42页 |
1.5 论文框架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有砟道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44-60页 |
2.1 有砟道床结构特征 | 第44-46页 |
2.2 接触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46-51页 |
2.2.1 接触动力学方法 | 第46页 |
2.2.2 基于应力-应变响应的接触分析 | 第46-48页 |
2.2.3 微观颗粒及力传递的数学表达 | 第48-50页 |
2.2.4 接触体剪切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2.3 道床主要物理、力学特性分析 | 第51-55页 |
2.4 基于接触动力学理论的道床密实度测试技术研究 | 第55-59页 |
2.4.1 道床密实度测试技术 | 第55-56页 |
2.4.2 接触强度法检测道床密实度 | 第56-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有砟道床循环加载试验模型构建 | 第60-90页 |
3.1 实现循环荷载移动加载技术方法 | 第61-63页 |
3.2 行车荷载、加载频率与行驶速度模拟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63-72页 |
3.2.1 循环荷载作用理论基础分析行车荷载分析 | 第63-66页 |
3.2.2 循环加载频率与列车速度关系 | 第66-69页 |
3.2.3 加载方案确定 | 第69-70页 |
3.2.4 列车运行过程模拟方法 | 第70-72页 |
3.3 实现循环加载的液压系统回路设计 | 第72-74页 |
3.4 试验模型有砟轨道结构有砟道床部分的建立 | 第74-88页 |
3.4.1 试验模型轨道结构之钢轨、轨枕选型分析 | 第74-77页 |
3.4.2 有砟道床道砟断面部分结构 | 第77-78页 |
3.4.3 道砟箱体支撑结构与试验装备隔振设计 | 第78-81页 |
3.4.4 试验模型测试系统构建 | 第81-86页 |
3.4.5 试验模型建立及实施 | 第86-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道床振动特性分析 | 第90-134页 |
4.1 基于加速寿命试验理论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90-96页 |
4.1.1 加速寿命试验概述 | 第90-91页 |
4.1.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91-95页 |
4.1.3 回归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4.2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有砟道床振动特性数值分析 | 第96-103页 |
4.2.1 离散元理论基础 | 第96-102页 |
4.2.2 循环荷载有砟道床离散元仿真模型 | 第102-103页 |
4.3 道床振动之垂向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第103-122页 |
4.3.1 不同行车速度道床垂向振动响应分析 | 第104-113页 |
4.3.2 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试验值及理论值对比分析 | 第113-116页 |
4.3.3 垂向加速度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 第116-122页 |
4.4 道床横向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第122-128页 |
4.5 道床纵向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第128-131页 |
4.6 行车速度与道床振动加速度相关分析 | 第131-132页 |
4.7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道床累积沉降分析及预测 | 第134-150页 |
5.1 道床沉降增量特性分析 | 第134-141页 |
5.1.1 试验设置 | 第135页 |
5.1.2 道床振动与沉降增量的关系分析 | 第135-139页 |
5.1.3 接触强度与沉降增量关系 | 第139-141页 |
5.1.4 行车速度与沉降增量关系 | 第141页 |
5.2 道床累积沉降分析 | 第141-147页 |
5.2.1 不同加载阶段道床累积沉降分析 | 第142-145页 |
5.2.2 道床累积沉降特点分析 | 第145-147页 |
5.3 道床累积下沉分析模型建立及预测 | 第147-149页 |
5.3.1 基于回归分析法建立道床累积沉降模型 | 第147-148页 |
5.3.2 基于累积沉降模型的有砟道床寿命预测 | 第148-1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50-152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2页 |
6.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代表性论文及相关专利 | 第164-16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科研项目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