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6-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创新之处第16-19页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9-29页
    2.1 对“两微一端”的认识第19-22页
        2.1.1 “两微一端”的概念第19-20页
        2.1.2 “两微一端”的特征第20-22页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特点第22-26页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第22-24页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24-26页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6-29页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6-27页
        2.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第27-28页
        2.3.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第28-29页
3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第29-39页
    3.1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新成效第29-32页
        3.1.1 信息的海量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29-30页
        3.1.2 传播方式的及时性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第30页
        3.1.3 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化第30-31页
        3.1.4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加深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流第31-32页
        3.1.5 传播方式的人性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32页
    3.2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问题第32-34页
        3.2.1 信息的海量化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32-33页
        3.2.2 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第33-34页
        3.2.3 信息文本的碎片性削弱了教学的连贯性第34页
    3.3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分析第34-39页
        3.3.1 社会不良风气蔓延滋生第34-35页
        3.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第35-36页
        3.3.3 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滞后第36页
        3.3.4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第36-37页
        3.3.5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欠缺第37-39页
4 “两微一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第39-53页
    4.1 社会创建良好思想政治学习阵地第39-41页
        4.1.1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第39-40页
        4.1.2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40-41页
        4.1.3 启动大学生心理关爱机制第41页
    4.2 政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41-44页
        4.2.1 加强正能量信息的宣传引导第42-43页
        4.2.2 增进与高校师生的互动交流第43页
        4.2.3 建立健全网络环境监督机制第43-44页
    4.3 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第44-46页
        4.3.1 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第44-45页
        4.3.2 转变革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45-46页
        4.3.3 重视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第46页
    4.4 家庭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第46-49页
        4.4.1 提高家长自我教育意识第47页
        4.4.2 加强子女传统美德教育第47-48页
        4.4.3 营造和谐融洽家庭氛围第48-49页
    4.5 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第49-53页
        4.5.1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第49-50页
        4.5.2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第50页
        4.5.3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第50-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拓扑特征的复杂网络局部易控性研究
下一篇: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对策--以S省8所地方师范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