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成花时间调控 | 第14-19页 |
1.1.1 花序的形成 | 第14-15页 |
1.1.2 拟南芥成花时间的调控 | 第15-18页 |
1.1.3 番茄成花时间的调控 | 第18-19页 |
1.2 花器官发育模型 | 第19-25页 |
1.2.1 ABCDE模型的提出和发展 | 第19-20页 |
1.2.2 拟南芥ABCDE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0-21页 |
1.2.3 番茄ABCDE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4 其它花器官发育模型及影响花器官发育基因 | 第23-25页 |
1.3 | 第25-27页 |
1.3.1 茉莉酸信号途径 | 第25-26页 |
1.3.2 茉莉酸参与的植物生理过程 | 第26页 |
1.3.3 茉莉酸途径抑制子JAZ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AGL6亚家族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4.1 AGL6亚家族的进化 | 第27-28页 |
1.4.2 AGL6亚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9-31页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31-34页 |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2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6.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33-34页 |
2 番茄SlJAZ2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34-7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5-3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36-3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8-50页 |
2.3.1 SlJAZ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2.3.2 TotalR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2.3.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9页 |
2.3.4 SlJAZ2基因在番茄中表达模式研究 | 第39-41页 |
2.3.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2.3.6 SlJAZ2基因T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2.3.7 SlJAZ2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2.3.8 pBI121-SlJAZ2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45页 |
2.3.9 农杆菌介导番茄转化 | 第45-46页 |
2.3.10 SlJAZ2超表达转基因番茄的阳性鉴定 | 第46页 |
2.3.11 转基因番茄中SlJAZ2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46-47页 |
2.3.12 番茄植株形态参数的测量 | 第47页 |
2.3.13 茎的细胞形态分析 | 第47-48页 |
2.3.14 实时定量PCR分析转基因番茄中细胞伸长基因、赤霉素合成基因、侧芽发育基因、表皮毛发育基因以及成花时间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8-50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0-65页 |
2.4.1 SlJAZ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52页 |
2.4.2 SlJAZ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2.4.3 SlJAZ2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2.4.4 SlJAZ2超表达转基因番茄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54-56页 |
2.4.5 SlJAZ2超表达番茄叶片表型分析 | 第56-57页 |
2.4.6 SlJAZ2超表达番茄植株变矮 | 第57-59页 |
2.4.7 SlJAZ2基因的超表达改变了番茄幼苗茎的细胞形态 | 第59页 |
2.4.8 细胞伸长和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 | 第59-60页 |
2.4.9 SlJAZ2基因的超表达导致番茄茎表皮毛的减少 | 第60-61页 |
2.4.10 SlJAZ2超表达导致植株侧芽发生提前、数目变多 | 第61-62页 |
2.4.11 SlJAZ2超表达番茄成花时间的分析 | 第62-64页 |
2.4.12 SlJAZ2超表达番茄中成花相关基因的检测 | 第64-65页 |
2.5 讨论 | 第65-68页 |
2.5.1 SlJAZ2调控番茄植株早期的形态建成 | 第65-66页 |
2.5.2 超表达SlJAZ2后促进了番茄从营养生长及向生殖生长的转变 | 第66-6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68-70页 |
3 番茄SlAGL6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70-102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71-7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72-73页 |
3.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73-7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5-82页 |
3.3.1 SlAGL6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页 |
3.3.2 SlAGL6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 | 第75页 |
3.3.3 SlAGL6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 | 第75-76页 |
3.3.4 pBIN19-SlAGL6i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76页 |
3.3.5 SlAGL6沉默番茄的培育 | 第76页 |
3.3.6 SlAGL6沉默番茄的阳性鉴定 | 第76页 |
3.3.7 SlAGL6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检测 | 第76-77页 |
3.3.8 萼片融合数据统计 | 第77页 |
3.3.9 显微镜观察 | 第77页 |
3.3.10 萼片发育相关基因检测 | 第77-78页 |
3.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8页 |
3.3.12 花瓣长度统计 | 第78页 |
3.3.13 花瓣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78页 |
3.3.14 花瓣中叶绿素合成及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检测 | 第78-79页 |
3.3.15 花瓣中B类基因检测 | 第79页 |
3.3.16 其它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检测 | 第79-80页 |
3.3.17 SlAGL6与MC蛋白互作的初步研究 | 第80-82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2-97页 |
3.4.1 SlAGL6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2-84页 |
3.4.2 SlAGL6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84-86页 |
3.4.3 SlAGL6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86页 |
3.4.4 SlAGL6沉默番茄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86-88页 |
3.4.5 SlAGL6-RNAi转基因番茄株系萼片的表型分析 | 第88-89页 |
3.4.6 显微镜观察 | 第89-90页 |
3.4.7 萼片发育与边界形成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 第90-91页 |
3.4.8 SlAGL6-RNAi转基因番茄株系花瓣的表型分析 | 第91-92页 |
3.4.9 花瓣表皮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92页 |
3.4.10 叶绿素合成及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 | 第92-93页 |
3.4.11 花瓣发育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 第93-94页 |
3.4.12 其它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 第94-96页 |
3.4.13 SlAGL6与MC蛋白互作的初步研究 | 第96-97页 |
3.5 讨论 | 第97-100页 |
3.5.1 SlAGL6基因通过控制A类基因影响番茄萼片发育 | 第97页 |
3.5.2 SlAGL6基因影响番茄花瓣发育 | 第97-98页 |
3.5.3 SlAGL6基因对其它花器官决定基因的影响 | 第98-99页 |
3.5.4 SlAGL6基因功能类似E类基因 | 第99-100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100-10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4.2 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附录 | 第120-121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0-121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情况 | 第121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