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作为新移民作家的哈金及其文学记忆 | 第22-56页 |
第一节 新移民作家及其跨文化身份 | 第23-40页 |
一、新移民作家的原乡记忆与新移民文学 | 第24-30页 |
二、居于文化交际边界的新移民作家及跨文化认同 | 第30-35页 |
三、新移民作家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解答 | 第35-40页 |
第二节 新移民小说与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写作 | 第40-56页 |
一、隔离与对话:新移民作家的文化边际特征 | 第41-46页 |
二、叙事的体现:作为客体的移民与新移民作家 | 第46-50页 |
三、全球化视阈下的后殖民写作与新移民文学 | 第50-56页 |
第二章 翻译式写作:哈金小说作品的文本结构分析 | 第56-106页 |
第一节 感知的具象:二语写作的翻译式风格与后殖民主义 | 第57-81页 |
一、文本:二语写作与小说作品的内容图式 | 第58-69页 |
二、结构:哈金对二元对立的本质化表达的反转和置换 | 第69-75页 |
三、观念:哈金的后殖民写作与东方主义建构 | 第75-81页 |
第二节 运思的策略:母语迁移与哈金小说作品中的字眼、词块与章篇 | 第81-91页 |
一、微撕裂的文体图式:哈金的诗歌写作习惯 | 第81-84页 |
二、母语迁移的判断:哈金《等待》中二语写作的词块结构 | 第84-87页 |
三、翻转的文本:哈金《落地》的自译与回译 | 第87-91页 |
第三节 表述的“零度”:修辞学视角下哈金小说的非本质化表达 | 第91-106页 |
一、时代的文学物候:哈金对二元对立的抛弃和语言策略的更新 | 第93-97页 |
二、记忆叙事的维度:哈金小说的个体经验导向 | 第97-100页 |
三、疏离与自在书写:哈金《等待》中的个人化写作 | 第100-106页 |
第三章 互文性体现:哈金小说作品的文本理论研究 | 第106-162页 |
第一节 文本理论视阈下哈金作品的互文性解读 | 第107-129页 |
一、历史文本的富集:哈金小说作品的互文性思考 | 第109-117页 |
二、作为文献的小说:哈金小说作品的文本特征与历史价值 | 第117-123页 |
三、哈金小说作品的语篇互文性分析 | 第123-129页 |
第二节 超文本:哈金小说作品中的历史叙事与文本杂糅 | 第129-146页 |
一、“代言人”哈金与作为叙事资源的记忆 | 第131-136页 |
二、口述史:非虚构小说与历史的真实性阐释 | 第136-141页 |
三、民族志式的战争书写:哈金《战废品》的春秋笔体 | 第141-146页 |
第三节 元历史叙事:叙事学视阈下哈金小说作品的史学性 | 第146-162页 |
一、海登·怀特与哈金小说的元历史性 | 第147-152页 |
二、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空间与时间:哈金《战废品》的历史对抗 | 第152-156页 |
三、政治的文本:哈金小说的情节设计与跨文化认同 | 第156-162页 |
第四章 跨文化重构:哈金小说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 | 第162-212页 |
第一节 荒诞主义叙事:作品中的自我主题与非我性 | 第162-173页 |
一、西方文学的荒诞传统:哈金《等待》的非我性 | 第163-168页 |
二、自我主题的利用:哈金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复调解读 | 第168-173页 |
第二节 中国性:哈金的民族关注与身份建构 | 第173-188页 |
一、情境的族裔性与移民关注:哈金作品中的疏离与超越 | 第174-180页 |
二、跨边界的写作:哈金作品的民族印记及后殖民叙事 | 第180-184页 |
三、文化交际边界的悖谬与哈金的国民性批判 | 第184-188页 |
第三节 东方主义话语:移民身份的使用与超越 | 第188-212页 |
一、寻根与抵达之谜:论哈金小说的空间意识与“间性”存在 | 第189-196页 |
二、历史叙事的角色切口:论哈金《新郎》对男性气质的颠覆与重置 | 第196-203页 |
三、移民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哈金的叙事超越 | 第203-212页 |
结语:跨文化视阈下的哈金及其小说作品研究 | 第212-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28页 |
附录:哈金作品一览 | 第228-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2-234页 |
后记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