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调研法 | 第15页 |
2.归纳法 | 第15页 |
3.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理论及法规 | 第16-21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公共管理 | 第16页 |
2.均等化 | 第16页 |
3.公共文化 | 第16页 |
4.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5.公共文化服务 | 第17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1.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均等化理论 | 第18页 |
3.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性 | 第19-20页 |
1.服务主体的公益性 | 第19页 |
2.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 | 第19页 |
3.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 | 第19页 |
4.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均等性 | 第19-20页 |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规 | 第20-21页 |
二、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第21-30页 |
(一)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第21-24页 |
1.文化馆(站)的资源建设情况 | 第21页 |
2.图书馆、书屋的建设情况 | 第21-22页 |
3.博物馆建设的情况 | 第22-24页 |
4.室内运动场馆建设情况 | 第24页 |
5.广场的区域分布及建设情况 | 第24页 |
(二)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 第24-25页 |
1.文化馆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情况 | 第24-25页 |
2.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情况 | 第25页 |
3.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情况 | 第25页 |
4.社会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情况 | 第25页 |
(三)海勃湾区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采取的相关政策及资金投入 | 第25-26页 |
(四)近年来海勃湾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及影响 | 第26-30页 |
1.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方面 | 第26-27页 |
2.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方面 | 第27-28页 |
3.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 | 第28-30页 |
三、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面向基层的文化服务不到位,工作网落不健全 | 第30页 |
(二)硬件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 第30页 |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业务有待提高 | 第30页 |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 第30-31页 |
(五)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待建立 | 第31页 |
(六)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尚需加强 | 第31-32页 |
四、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面向基层的文化服务方面 | 第32页 |
(二)公共文化活动硬件设施方面原因 | 第32页 |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方面原因 | 第32-33页 |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形式方面 | 第33页 |
(五)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方面 | 第33-34页 |
(六)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方面 | 第34-35页 |
五、乌海市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35-40页 |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 | 第35-36页 |
(二)借助社会力量资源整合,加快数字文化站的建设 | 第36页 |
(三)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 第36-37页 |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力度、发展品牌文化 | 第37-38页 |
(五)加快建立健全海勃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 第38页 |
1.总分管的试行 | 第38页 |
2.建立相应规章制度 | 第38页 |
3.规范文化志愿服务 | 第38页 |
(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 | 第38-40页 |
1.激励完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化评价体系 | 第38页 |
2.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 第38-39页 |
3.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 第39页 |
4.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