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5-17页 |
一、公共文化产品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7-24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1.公共产品与文化产品 | 第17-19页 |
2.公共文化产品 | 第19-20页 |
3.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 | 第20-21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3.需求理论 | 第22-23页 |
4.供给侧改革理论 | 第23-24页 |
二、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 第24-27页 |
(一)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现状 | 第24-25页 |
1.区直国有文艺院团现状 | 第24-25页 |
2.国有乌兰牧骑现状 | 第25页 |
(二)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 第25-27页 |
1.区直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 第25-26页 |
2.国有乌兰牧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 第26-27页 |
三、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缺乏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 第27-28页 |
1.选题立意不够高远深 | 第27页 |
2.忽视文艺发展自身规律 | 第27-28页 |
(二)供给与需求不对等 | 第28-29页 |
1.供给量小于需求量 | 第28页 |
2.供给与需求内容错位 | 第28-29页 |
(三)市场活力难以持续释放 | 第29-31页 |
1.创作生产自主性不强 | 第29页 |
2.创新能力不足 | 第29-30页 |
3.创作生产资金短缺 | 第30-31页 |
(四)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低 | 第31-33页 |
1.群众对现有公共文化产品不了解 | 第31页 |
2.优秀公共文化产品难以“走出去” | 第31-33页 |
四、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一)精品意识不强 | 第33-34页 |
1.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研究和评论不够 | 第33页 |
2.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提升打磨不重视 | 第33-34页 |
(二)国有文艺院团内部管理不完善 | 第34页 |
1.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 第34页 |
2.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缺乏调研评估和绩效反馈 | 第34页 |
(三)体制障碍仍不同程度存在 | 第34-37页 |
1.政府“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 | 第34-35页 |
2.各类优秀人才短缺 | 第35-37页 |
3.融资渠道不畅 | 第37页 |
(四)公共文化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 第37-39页 |
1.宣传能力不强 | 第37-38页 |
2.对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充分 | 第38-39页 |
五、解决内蒙古国有文艺院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的对策 | 第39-45页 |
(一)树精品意识,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涵 | 第39-40页 |
1.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研究和评论 | 第39页 |
2.做好创作规划,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产品 | 第39-40页 |
(二)加强国有文艺院团内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 第40-42页 |
1.以新创带动原有产品升级改造 | 第40页 |
2.搞活可经营性资产 | 第40-41页 |
3.转变用人制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 第41页 |
4.建立健全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 第41页 |
5.培育公共文化产品“互联网+”的供给模式 | 第41-42页 |
6.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场调研和评估 | 第42页 |
(三)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 第42-44页 |
1.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必需保障 | 第42页 |
2.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3.推进艺术创作生产改革,探索现代创作生产模式 | 第43页 |
4.创新民族文艺发展投资形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 | 第43-44页 |
(四)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 | 第44-45页 |
1.组建专业的宣传机构和队伍 | 第44页 |
2.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