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48页 |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 1.2 钙钛矿型锰氧化物结构 | 第19-27页 |
| 1.2.1 晶体结构 | 第19-22页 |
| 1.2.2 电子结构 | 第22-25页 |
| 1.2.3 磁结构 | 第25-27页 |
| 1.3 锰氧化物的电磁性质理论研究 | 第27-36页 |
| 1.3.1 双交换作用(DE)和超交换作用(SE) | 第28-30页 |
| 1.3.2 极化子理论和Jahn-Teller效应 | 第30-32页 |
| 1.3.3 相分离及渗流通道模型 | 第32-36页 |
| 1.4 CMR效应和LFMR效应及研究现状 | 第36-41页 |
| 1.5 锰氧化物的应用及展望 | 第41-44页 |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44-48页 |
| 1.6.1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 1.6.2 研究内容 | 第45页 |
| 1.6.3 研究意义 | 第45-48页 |
| 第2章 锰氧化物涂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48-54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 2.3 锰氧化物涂层的制备方法 | 第49-51页 |
| 2.3.1 溶胶-凝胶法制备粉体 | 第49-50页 |
| 2.3.2 浆料及涂层制备 | 第50-51页 |
| 2.4 锰氧化物的表征方法 | 第51-54页 |
| 2.4.1 物相分析及微结构表征 | 第51-52页 |
| 2.4.2 磁性能测试 | 第52页 |
| 2.4.3 电性能及磁阻性能测试 | 第52-54页 |
| 第3章 B位掺杂锰氧化物涂层结构、磁电及磁阻性能研究 | 第54-74页 |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 3.2 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55-61页 |
| 3.3 B位掺杂Fe~(3+)对La_(0.67)Sr_(0.33)MnO_3磁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 3.4 B位掺杂Fe~(3+)对La_(0.67)Sr_(0.33)MnO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65-70页 |
| 3.5 B位掺杂Fe~(3+)对La_(0.67)Sr_(0.33)MnO_3磁阻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 3.6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4章 热处理方式对锰氧化物涂层的结构、磁电及磁阻性能的影响 | 第74-92页 |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 4.2 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75-82页 |
| 4.3 氧空位对La_(0.67)Sr_(0.33)MnO_3磁性能的影响 | 第82-84页 |
| 4.4 氧空位对La_(0.67)Sr_(0.33)MnO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84-88页 |
| 4.5 氧空位对La_(0.67)Sr_(0.33)MnO_3磁阻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 4.6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5章 晶粒尺寸对La_(0.67)Sr_(0.33)MnO_3涂层磁、电传输及磁阻特性的影响 | 第92-112页 |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 5.2 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93-97页 |
| 5.3 尺寸效应对La_(0.67)Sr_(0.33)MnO_3磁性能的影响 | 第97-101页 |
| 5.4 尺寸效应对La_(0.67)Sr_(0.33)MnO_3电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8页 |
5.4.1 低温区(5K| 第101-105页 | |
5.4.2 金属导电区(50K| 第105-106页 | |
5.4.3 绝缘导电区(T_(MI)| 第106-108页 | |
| 5.5 尺寸效应对La_(0.67)Sr_(0.33)MnO_3磁阻性能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5.6 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6章 铜掺杂对(1-x)La_(0.67)Sr_(0.33)MnO_3/xCu (x=0-0.15)涂层磁、电传输及磁阻特性的影响 | 第112-124页 |
| 6.1 引言 | 第112-113页 |
| 6.2 锰氧化物复合涂层的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113-116页 |
| 6.3 第二相对锰氧化物复合涂层磁性能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 6.4 第二相对锰氧化物复合涂层电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 6.5 第二相对锰氧化物复合涂层磁阻性能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 6.6 小结 | 第122-124页 |
| 第7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24-126页 |
| 7.1 结论 | 第124-125页 |
| 7.2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2页 |
| 附录Ⅱ 英文论文 | 第152-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