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一)人格及其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 1 人格的概念 | 第11页 |
| 2 人格的理论及测量 | 第11-14页 |
| 3 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 1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5页 |
| 2 应对方式的理论及测量 | 第15-17页 |
| 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三)心理健康及其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18页 |
| 2 心理发展的理论及测量 | 第18-20页 |
| 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二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二)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二)研究策略 | 第24页 |
| (三)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 1 人格问卷 | 第24-25页 |
| 2 应对方式问卷 | 第25页 |
| 3 心理健康问卷 | 第25页 |
| (四)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四 研究结果 | 第26-42页 |
| (一)中职学生人格的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 1 中职学生人格的一般情况 | 第26页 |
| 2 中职生人格的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 3 中职生人格的年级差异 | 第27页 |
| 4 中职生人格的是否独生差异 | 第27-28页 |
| 5 中职生人格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28页 |
| (二)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 | 第28-33页 |
| 1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一般情况 | 第28-29页 |
| 2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29页 |
| 3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29-30页 |
| 4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是否独生差异 | 第30-31页 |
| 5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31-33页 |
|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 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情况 | 第33页 |
| 2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 第33-34页 |
| 3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 第34-36页 |
| 4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是否独生差异 | 第36页 |
| 5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36-38页 |
| (四)中职生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 第38-40页 |
| 1 中职生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 2 中职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 第39页 |
| 3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 (五)中职生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1 中职生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0页 |
| 2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五 讨论 | 第42-45页 |
| (一)中职生的人格状况 | 第42页 |
| (二)中职生的应对方式状况 | 第42-43页 |
| (三)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43页 |
| (四)中职生人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43-45页 |
| 六 结论 | 第45-46页 |
| 七 教育建议 | 第46-48页 |
| (一)加强中职学生自身人格培养 | 第46页 |
| (二)加强学校对中职生人格培养 | 第46页 |
| (三)从“学会应对”的角度来丰富学生的应对实践知识,增强应对能力 | 第46-47页 |
| (四)引导学生面对同一问题采取多种应对方式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