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22页 |
1.2.1 先进汽车用钢—中锰钢 | 第12-14页 |
1.2.2 钢铁结构材料新方向—含铝低密度钢 | 第14-19页 |
1.2.3 成熟复相钢铁材料—传统双相钢 | 第19-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2.1 Thermal-Calc热力学计算 | 第24页 |
2.2.2 微观组织观察 | 第24-26页 |
2.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2.4 物相分析(XRD) | 第28页 |
2.2.5 断口分析(OM+SEM) | 第28-29页 |
2.2.6 微区成分(EDAX+XRD) | 第29-30页 |
第3章 低碳中锰中铝双相钢合金成分设计与层片组织制备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基于Thermo-Calc+TCFE7数据库的热力学计算 | 第31-32页 |
3.3 低碳中锰中铝Fe-Mn-Al-C合金类Schaelffer相图绘制 | 第32-37页 |
3.4 低碳中锰中铝Fe-Mn-Al-C合金类Schaelffer相图相种类评估 | 第37-38页 |
3.5 低碳中锰中铝钢合金成分设计与层片双相组织制备 | 第38-42页 |
3.5.1 高温两相区合金成分设计 | 第38-39页 |
3.5.2 实测相比例结果对类Schaelffer相图的验证 | 第39-40页 |
3.5.3 层片双相特征组织制备 | 第40-42页 |
3.6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第4章 组织变量和结构参量对层片双相钢力学性能影响 | 第43-60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4.3 相比例等组织变量对层片双相钢力学性能影响 | 第45-50页 |
4.3.1 不同碳含量系列钢层片双相组织 | 第45页 |
4.3.2 碳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3 分析与讨论 | 第47-50页 |
4.4 相界面等结构参量对层片双相钢力学性能影响 | 第50-58页 |
4.4.1 不同热轧工艺制度系列钢层片双相组织 | 第50-53页 |
4.4.2 轧制温度和轧制压下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3 分析与讨论 | 第55-58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58-60页 |
第5章 层片双相钢高强高韧机制研究 | 第60-9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60-61页 |
5.3 层片双相钢拉伸力学行为 | 第61-78页 |
5.3.1 拉伸断口失效分析 | 第61-63页 |
5.3.2 应力应变配分行为 | 第63-68页 |
5.3.3 循环拉伸与应力应变配分行为评估 | 第68-77页 |
5.3.4 应力应变配分行为与强度性能提升 | 第77-78页 |
5.4 层片双相钢冲击和三点弯曲失效分析 | 第78-95页 |
5.4.1 冲击断口失效分析 | 第78-84页 |
5.4.2 三点弯曲与裂纹扩展行为 | 第84-90页 |
5.4.3 层片双相钢高韧机制 | 第90-95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95-96页 |
第6章 亚稳奥氏体相引入与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力学性能优化 | 第96-117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实验内容 | 第96-97页 |
6.3 中高温热处理组织演变及中温退火处理亚稳奥氏体相的引入 | 第97-108页 |
6.3.1 中高温退火处理组织演变 | 第97-100页 |
6.3.2 中温退火处理引入亚稳奥氏体相 | 第100-102页 |
6.3.3 亚稳奥氏体相的引入对力学性能的优化 | 第102-108页 |
6.4 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及奥氏体稳定性 | 第108-116页 |
6.4.1 原始热轧态铁素体+马氏体两相合金元素配分行为 | 第108-111页 |
6.4.2 中温两相区临界退火处理的合金元素配分行为 | 第111-116页 |
6.5 本章结论 | 第116-117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